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方案”破解世界医学难题,同济医院46项成果亮相央视湖北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

访客 2025-08-09 17:51:03 77978
中国方案展现破解世界医学难题的实力,同济医院在央视湖北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展示了46项成果,这些成果代表了我国在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创新实力,展现了我国医学科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些成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也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麻辣财经通讯员 童萱

8月9日,“聚力医疗创新 建成健康支点”——湖北省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以下简称同济医院)举行,同济医院携46项成果亮相。

此次发布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湖北总站、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和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同济医院承办,全面展现了湖北省作为中部医疗高地“支点”,在医疗领域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加快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的医疗科技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同济医院领衔重磅发布的10项成果,聚焦脑机接口、基因诊疗、手术机器人、智慧医疗平台等前沿领域,向全球呈现了湖北医疗科技的“硬核”实力。会上,湖北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同济医院当选联盟理事长单位。

“中国方案”破解世界医学难题,同济医院46项成果亮相央视湖北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
湖北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

心中装着“中国地图”,陈孝平院士普及胰腺癌手术

发布会现场大屏幕上,一幅特殊的“中国地图”记录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教授为推广“陈氏胰肠吻合术”走过的省市。

“中国方案”破解世界医学难题,同济医院46项成果亮相央视湖北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
陈孝平

“当足迹踏上西藏时,我为心中的中国地图补上了最后一块。”2021年5月,陈孝平院士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人民医院为54岁藏族同胞格桑成功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这意味着陈氏技术普及之旅遍及了除港澳台外的全部31个省级行政区。

“陈氏胰肠吻合术”是由陈孝平院士于1995年在世界首创的贯穿胰腺的“U”形缝合法。历经20余年多次改进后,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已广泛应用于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解决了胰瘘这一世界性难题。

“技术只有化作病人的笑容,才算真正落地。”陈孝平院士团队在全国100余家医院累计演示手术3000余例,把胰瘘发生率从30%降到低于2%,这意味着每100个原本可能因胰瘘死去的病人,如今有98个能平安走出医院;意味着像格桑这样的农牧民,也能在家门口得到世界一流的手术。

“这是中国医生的原创术式。”陈孝平院士说,“我希望通过示范,让更多中国胰腺癌病人受益,更希望尽快把它推向世界,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病人,都能因为‘中国方案’而重获新生。”

中国智慧,马丁院士团队撑起女性“健康保护伞”

中国约3500万女性携带高危HPV,平均感染率15%,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大多两年内自愈,但确诊后常羞于就医、心理压力大。

“中国方案”破解世界医学难题,同济医院46项成果亮相央视湖北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
马丁(左)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既是医者仁心,亦是科创初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教授团队基于16484例中国女性样本,首次鉴定出11个中国人群特有的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从而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证实宫颈癌具有明显遗传易感性,并提出对易感人群实施精准筛查的新理念;团队还绘制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整合位点图谱,锁定中国女性9个高频整合位点,其中3个为全球首次发现。基于这些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国际首个HPV检测体外诊断试剂盒,实现了宫颈癌超早期精准分流,成果入选湖北省“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并被国家纳入2025年版《宫颈癌筛查指南》;团队还成功推出全球首款“活病毒载体多价宫颈癌治疗性疫苗”及新型溶瘤腺病毒,显著提高筛查效率与治疗效果,为全球宫颈癌防治贡献了“中国方案”。

“我们在创新的路上每迈出一小步,都意味着为患者思考一大步。”马丁院士说,“希望通过持续的基础研究突破与临床转化创新,为亿万女性带来新的健康希望。”

脑机接口打通“中断的脑回路”

“过去30多年里,我见过太多脑出血患者,通过治疗保住了命,却保不住一条听使唤的胳膊。”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唐洲平教授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脑机接口为代表的一系列颠覆性创新技术正在重塑生命科学定义和健康产业格局。”

“中国方案”破解世界医学难题,同济医院46项成果亮相央视湖北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
唐洲平

今年4月,同济医院成为全国首批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脑出血上肢功能康复的医疗机构之一。唐洲平教授团队基于多模态脑机接口帽研发,申报的“一项基于运动想象的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研究项目”通过医学伦理审查,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备案,进入规模化临床试验阶段。6月,华中地区首个脑机接口门诊和研究型病房在同济医院启用。当月,医院成功完成华中地区首例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一个月后,该位患者实现自主“拿”水杯喝水。

从实验室到临床,脑机接口不同技术路线的医学研究正在同济医院并行探索。

在胃肠外科,胡俊波教授、王桂华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出聚焦超声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完成全球首创基于脑机接口的慢性便秘治疗;在康复医学科,黄晓琳教授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熊蔡华教授团队合作研发眼控脑卒中智能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提出基于大脑指挥下的人眼运动信息的脑机接口技术,显著提升患者运动与认知功能;在神经外科,舒凯教授团队开展了华中地区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手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

心肌旋切技术灵感源于削菠萝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全球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约有500多万人患有该种疾病,但每年接受手术的患者不足1000例,该病是青少年及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

“中国方案”破解世界医学难题,同济医院46项成果亮相央视湖北医疗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
魏翔

传统手术通常需在胸骨锯开约20厘米,并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的条件下进行,创伤大、难度高,手术视野局限、风险高且恢复速度慢。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听后望而却步,选择服用药物保守治疗,然而此类方法无法根治。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从医20余年来一直困扰我。”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魏翔教授说,“2018年,无意间我从一位果商削菠萝的动作中得到灵感。我和团队设计出了由‘内管状刀片’‘外套筒管’‘管状刀片内的轴旁穿刺针’等组成的‘旋切刀’。”

不开胸、心脏不停跳、零输血……魏翔教授团队全球首创心肌旋切刀和经心尖心脏不停跳室间隔心肌旋切术,成功用于救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这项创新发明让复杂的至少4小时的大手术变为1小时的微创手术,为解决世界性“卡脖子”医学难题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方案”,获得20余项国内外专利。目前,该技术已在10余家三甲医院临床应用,吸引了全球15个国家的顶级心外科同行来武汉学习。

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陈孝平院士、中国工程院马丁院士、同济医院院长胡俊波教授等7位创新成果发布专家,共同点亮湖北医疗创新生态魔方,开启湖北智慧医疗新篇章。

“医学科研转化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教授表示,“从创新引领的科技策源高地,到瞄准关键技术锻造医疗高峰。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国家队’,同济医院积极承接国家战略,全力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全速贯通医学创新链条。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筑牢健康根基。”

(来源:麻辣财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