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奶奶给孙女点蜜雪冰城外卖,温情背后的乡村变迁故事
农村奶奶为孙女点蜜雪冰城外卖的温馨故事令人感动,随着外卖服务的普及,不仅城市人享受到了便利,连农村居民也能感受到这份温暖,这份简单的外卖订单背后,蕴含着奶奶对孙女的深深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力量,这个故事让人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始终是最真挚的情感纽带。
作者:朱昱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
“农活干累了,可以坐在地头上喝杯咖啡歇歇。”这话以前是玩梗,吐槽返乡年轻人不切实际的创业念头,但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
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正在被外卖服务覆盖。
最近,网友@暖宝宝 发布了一条视频。她站在庄稼地里,身后是正在干农活的奶奶,开心地和网友分享:“我们村能点外卖了!这是奶奶9块9给我点的奶油小蛋糕。”
视频爆火,收获了86.6万点赞。
在这位小女孩的账号主页里,她从今年八月份开始分享自己在农村点外卖的生活日常,除了蛋糕以外,还能点到蜜雪冰城奶茶、塔斯汀汉堡、榴莲。
不止@暖宝宝,最近越来越多网友分享出自己在村里点上外卖的经历。
和已经相对普及的电商快递不同,外卖对时效性的要求更加极致,餐饮要在一两个小时内从城镇送到老乡手上,难度高得多。
有人震惊“现在农村已经发展这么先进了吗?”也有人吐槽,“你的农村我的农村好像不一样 ”。还有更多人在好奇:到底是谁在农村点外卖?真能送到吗?体验感怎么样?难道真有人左手棒打鲜橙、右手生椰拿铁地去干农活?
其实农村外卖早在全国各地开通。但是之前,许多人都觉得那是小部分北上广周边、或者江浙沪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的专属。
零星有网友分享自己在农村点上外卖的帖子,评论区也会断定“那就不是真农村”“还是不够偏远”。
直到发现配送范围覆盖到自家村口的网友越来越多,遍布全国IP。
平时在广东惠州惠城区实习的余新,这个国庆假期回到惠州的农村老家,惊讶地发现老家也能点外卖了。
余新老家的村子距离镇上只有不到两公里,虽然不远,但以前想要买点吃吃喝喝,只能自己骑电动车去买。
这让长期生活在城市,而且已经习惯了日常一杯咖啡奶茶的余新分外怀念方便的外卖服务。以前每次回老家,他都会特意打开外卖平台App翻看,但并没有商家入驻。
直到今年回村,他发现已经有十几家店可以送到村里。除了一些当地的小饭店,还有不少城市常见的瑞幸、库迪、古茗等连锁的咖啡奶茶店,
余新当时就很想尝试一下在老家点外卖“和在城里点到底有啥不一样”,刚好平台又有大额优惠,所以他仅用2块2解锁了乡村外卖初体验——
一杯果蔬茶。
外卖员把袋子送到手上后,他激动地在心里感叹:“哇!居然回到老家农村也能喝上瑞幸。”然后立马和同学朋友以及家里人分享了这个“重大发现”,并为这次经历发了一条小红书。
整个国庆假期,余新每天都要至少点一次外卖,配送最多半小时就到。
常住在陕西咸阳农村的苏木,第一份外卖是送给妈妈的生日蛋糕。
她是在今年夏天意识到外卖可以送到村里的,但一直不确定骑手究竟能不能送达。直到妈妈过生日,苏木在外卖平台上定了一款蛋糕。
因为想在妈妈晚上到家前就准备好蛋糕,苏木预约的送达时间是下午5点到6点。
和余新的“丝滑”体验不同,她当天等了很久,直到晚上七点左右才接到了骑手的取餐电话。
“我还挺着急的,以为他不给我送了。”
担心配送距离太远、担心骑手找不到定位、担心路途中发生意外情况……能不能顺利给妈妈庆祝生日有够让苏木操心。
好在外卖员虽然姗姗来迟,但蛋糕包装完好,还配备了冰袋,全须全尾地安全抵达村口。
苏木解释道,之前外卖软件上的店铺不是显示超出配送范围,就是配送费高达十几块。
苏木家乡有通公交车,距离咸阳市区大约六站路程,车程20分钟。
直到今年六七月份,她发现二三十家餐饮店上线了美团、京东、饿了么等主流外卖平台,并且许多店家还能免费配送。
其中有一多半商家都是奶茶甜品类,大多是茶百道、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这些连锁店开在六七公里以外的城镇,但在村里也能点,配送费3到4元。
餐食的选择相比较少,商家局限于三到四公里的配送范围内,而且主要是更易于配送、不怕久放的炸鸡快餐店。因为大部分外卖送到村里都需要40到50分钟,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小时以上的情况。
甚至刻板印象里和“外卖”两个字仿佛隔着次元壁的贵州山村,也已经接通了专门的乡镇外卖平台。
发展下沉市场的不只有红黄蓝三家巨头,还有各种中小型服务商。
他们大多以小程序作为用户入口,比互联网大厂抢先一步开发广大农村地区的即时配送服务,比如跑腿快车、小镇外卖、乡遇外卖、外卖狮……
来自贵州毕节的刘君君,就是外卖小程序的忠实用户。
“我老家是在贵州省毕节市,然后毕节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黔西市,然后再下面的一个镇,镇下面的村,村下面的一个组。”
她用一长串贯口报出了自己的家乡,为了证明它真的挺偏远。刘君君说,家庭住址能精确到“组”这种级别的就是真农村了。村子距离镇上有四五公里,骑电瓶车需要20分钟。
当地的外卖小程序上线了二三十家餐馆,除了家常炒菜以外,还有本地特色的烤鱼、卤粉等,生意好的店铺销量能够达到过千。
今年春节期间,刘君君和亲戚们玩到将近凌晨12点,很饿家里又没饭了,于是决定试试村里的外卖。
在填写地址的时候,她也拿不准该怎么写,“就随便定了一个模棱两可(的位置),因为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理解我的意思。”
二三十分钟后,外卖员真的找到了定位,让她开门取餐。
“我当时非常的震惊!因为之前有朋友从城里打出租车来找我玩,我家的地址出租车都找不到。”
在他们晒咖啡炸鸡的帖子下面,村里还没能通上外卖的网友们纷纷留言羡慕:“我们村该好好反思反思了”“农村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不过对于能点上外卖的村民们来说,不同地区、不同平台间的体验也并不一样。
余新一直都在淘宝闪购点单,因为上面大部分店家都免配送费。
生日蛋糕之后,苏木每周会点一到两次外卖。几个月的使用对比后,她发现当地入驻美团的商家更多,“一般起送价和配送费会比别的平台低,(发放)优惠券的力度也比较大”。
她还提到,京东外卖新上线以后的优惠力度也很大,不过配送费会比美团高个两三块,自己一般会在几个平台横向比价之后下单。
而刘君君使用的外卖小程序,虽然平台小,但服务种类更多。除了餐饮配送,小程序还入驻了镇上的超市,可以买水果蔬菜日用品,现在又陆陆续续上线了快递代取、加急代购等服务。
从年初开始使用至今,她感受到配送费逐渐下降。之前配送费大多3到4元,现在普遍降到了2元。
另外,虽然大家都是喜欢积极尝试新体验的年轻人,但偏好的外卖品类也不同。
和上面几位美饿东选手正相反,刘君君从来不点奶茶甜品。
她所在的乡镇还没有连锁奶茶品牌开过来,只有了一些不知名奶茶店,“并不是很好喝”。
虽然点不到1块钱的雪王和瑞幸,但刘君君不想做饭的时候很喜欢外卖餐食。“老家的小吃非常便宜,一碗才卖七八块钱。”
余新和苏木都表示,非连锁品牌的餐食送到村里溢价严重。当地镇上卖十四五块排骨饭、炒米粉,点外卖就得花费二十多。
刘君君却几乎没有感受到加价的情况,“线上最多加个一两块钱,我觉得是差不多的”。
除了优势品类恰恰相反,小镇外卖的骑手也和大平台的“正规军”很不同。
弯弯绕绕的乡道和很难被精准定位的家门口,导致农村外卖对骑手的导航能力要求很高。
苏木有次点外卖很久没到,结果发现骑手导航规划的路线不是进村的大路,而是从一条非常偏僻又曲折的小土路一路颠簸找到村里。外卖拿到手上后,她都吃惊骑手居然没有生气或者跑单。
余新的定位只能精确到附近路口,自己每次都要出门走个几百米接应骑手。
“电话里也讲不清楚哪是哪,自己出去拿还更快一点。”
但刘君君接触的外卖员们人均乡镇活地图,早在送外卖之前就是工作经验丰富的“职业骑手”了。
在毕节的这个小镇里,摩托车非常普及,基本没有大巴车、面包车一类的公共交通,大家赶集、回家一般都靠摩托车来载。
“他们可能一辈子几十年都在我们这个乡镇和周边送人”,长年累月的摩的生意让骑手们非常熟悉当地路况,刘君君从没遇到过外卖员找不到收货地址的情况。
她还提到,贵州农村属于比较传统的人情社会,周围三四个寨子的村民都是同姓。大家常走动,彼此都很清楚对方家在哪,“也许这些骑手就是你的亲戚”。
大平台把时髦的咖啡奶茶带到地头,小平台保留住当地的特色小吃;大平台有诱人的大额优惠券,小平台有熟门熟路的万能骑手……
不同类型的服务商优势各异,体验各有千秋。但能共同说明的一件事是:广大农村地区正在成为外卖业务的蓝海。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2026年中国下沉市场即时配送平台趋势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市场规模为16357亿元,同比增长7.2%,行业渗透率达28.0%。预计未来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规模将进一步增大,2027年达19567亿元。
从增长动力来看,一二线城市外卖市场趋于饱和,未来的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镇地区,下沉市场正成为外卖行业的重要增量来源。
2024年,京东外卖首批开通的20个城市中,有15个是美团市占率不足40%的三四线城市。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京东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近1700亿元,该公司的仓储网络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县区。
今年9月开始,淘宝闪购也开始开始发力拉动下沉地区的供给,重点补几百个区县的餐饮商家,并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战术,围绕核心城市周边更下沉的城市铺设点位,并快速铺设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偏远地区的招商——
于是大家9块9的蛋糕、2块2的咖啡就这么水灵灵送到了村里。
不过平台在下沉市场拼命地圈地跑马,也并不意味着外卖真能随意送到所有偏远乡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表示,外卖站点的开通对当地的人口居住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要求,需要当地的商业业态比较完整,且有足够的消费承载力。仅靠平台补贴没办法支撑外卖服务在乡镇的普及落地。
而对于已经开通了外卖的农村而言,想要服务水平、配送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得寄希望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
“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依靠平台。(如果)平台投入那么多,最后每天的单量就100单,在那配20个骑手,那一个骑手一天送5单就喝西北风,平台也撑不住了。”
胡冰川在农村调研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近来外卖服务的高速发展。他去到过的新疆、甘肃等地的偏远农村都开通了外卖站点。
所以想要外卖跑得通,单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经济发展需要长期过程,平台必须在短期内就刺激起老乡们的下单消费欲望,才能承载起维持运营的成本。
这么看来,让各大平台狂烧上百亿补贴的奶茶大战,还是做了点正经好事。
虽然城区网友一边抱怨一边忍不住喝到血糖爆表,奶茶店小票机打印得冒烟、榨汁机快转出火星子,店员心里崩溃一万遍手上一刻不敢停,外卖员跑到脚不沾地、取单现场混乱得只能抢到哪杯送哪杯……
但被打到极致低价的茶饮订单,反映到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广大农村市场,的确能拉动大量从零到一的突破。
比起常规餐食,知名连锁品牌的咖啡奶茶在大家尝试农村外卖的故事里,展现出了巨大吸引力。
一方面,大家见惯了城市里6块6的雪王、9块9的瑞幸,可能也不觉得多么好喝。但当现制茶饮来到农村市场,对当地香精色素植脂末冲泡的老式奶茶完全是降维打击,不论是口味、选择丰富度还是新鲜感。
“干完农活坐在地头喝咖啡”是大家口嗨搞乐子,也是无数网友愿意亲自体验一把的乐子。
更何况价格都卷到无限逼近0元购了,还有什么理由不买一杯呢?
不只在外上学、习惯茶饮消费的返乡年轻学生,茶饮是许多常驻民发现村里可以点外卖后,实际行动的第一单。
网友fallin居住在四川德阳的一个乡村,今年30岁。第一次在村里点外卖“正是大夏天很热的时候,嘴巴也馋”,因为想喝冷饮,看到平台有折扣还免配送费,就花6块钱点了一杯瑞幸。
她说虽然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大多数中老年人,没有点外卖的习惯,甚至抱有成见,“不过像是夏天很热点一杯冷饮喝还是挺舒服的,感觉很新奇有趣的一次体验”。
另一方面,连锁品牌意味着标准化的出品。就算价格降到再低,咖啡奶茶的配方也还是统一不变的,可以让大家满心期待走去村口取来的包裹有基本的品质保障。
而非连锁的本地餐饮店很难做到这点,尤其是当平台要向商家收取相当比例抽成的时候。
余新分享道,自己感到比较糟糕的两次外卖体验,都和当地商家出餐不标准有关。
他第一次在某家汤粉店下单实付13元,商家在粉里加了很多手工肉丸。第二次他点了同样的汤粉,但使用了优惠券后实际只花了8元,收到餐发现一个肉丸都没有。
余新猜测这是因为他使用了优惠券导致商家收入减少。很快,他的猜测在另外一家店得到印证。
这次他实付15.88元点了一碗螺蛳粉,送来后比在城里点的八九块钱的拼好饭螺蛳粉分量还要少。“我当时就气炸了,直接给了他差评”。
商家给他的回复说,店里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收到金额来出餐的。“9块钱能有多大份?”
当平台佣金切实挤压到乡镇小商户的利润空间,包括余新在内的消费者们也很难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缺斤少两。
相比之下,还是平台赔本赚吆喝的奶茶喝着更香。
再者,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中老年人群生活习惯比较固定、消费观念也早已成型。相比于点餐,点咖啡奶茶更像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补充调剂,而非替代改变。
苏木回忆起,平时很少点外卖的爸爸有天突然给她点了两杯奶茶,因为他发现自己有优惠券。
村民们不喜欢点外卖,一个重要原因是习惯自己做饭,也更喜欢吃自家的饭菜,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买饭吃。
但奶茶、蛋糕这种不会自制又带点潮流属性的东西,消费起来更加合情合理,很容易成为一种长辈疼爱小孩的表达方式。
如此一来,暖宝宝的奶奶、苏木的爸爸,这类被刻板印象排除在外卖平台用户群体之外的人,也成为下单的一员。
打到白菜价的时髦小甜水,正在一杯一杯,用最低廉的尝试成本撬动农村用户心智,也一点一点改写着老乡们的生活。
这恐怕是外卖大战打响以来,我们从无数癫狂混乱的奇闻里,所看到过的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消息。
在城市里显得冷硬、无趣、倾轧一切的巨型商业机器,反而被远山泥土滋养出温度和人情味来。
(余新、苏木、刘君君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界面新闻《淘宝闪购在下沉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3.资市会《京东急了,大杀四方!》
2.六哥调研《淘宝闪购:下沉供给战》
本文转载自【Vista看天下】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huii.cc/show/5705.html发布于 2025-11-03 15:02:1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