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警方紧急提醒,学生遭遇诈骗,涉案金额高达60万,多起事件接连发生!
宁波警方紧急提醒:近期连续发生多起针对学生群体的诈骗案件,涉及金额高达60万,警方呼吁广大师生提高警惕,防范网络电信诈骗,骗子可能利用虚假身份、虚假信息进行诱骗,请务必谨慎处理个人信息,切勿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如遇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处理,请广大师生共同加强防范意识,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9月至10月,宁波接连发生多起针对海外留学生的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件。
多名在外求学的学子被骗,有的为“自证清白”向骗子直接转账,有的被迫缴纳高额“保证金”,更有家长轻信了被电诈裹挟的子女所编造的谎言进行转账,损失巨大。
骗子在忽悠受害人,试图“精神控制”对方。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由宁波公安提供
比如,近期发生在鄞州的两起案件,损失金额巨大,为广大留学生及其家长敲响了警钟。
9月2日,正在某国留学的小丽(化姓)接到一个自称是“国内公检法工作人员”的陌生电话。对方称其护照被他人冒用,涉嫌卷入一起电诈案件,情节严重,已将其列为“犯罪嫌疑人”。
在通话过程中,对方不断给小丽施加心理压力。就在小丽忐忑不安之际,对方又声称可协助“摆平”此事,但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告知家人,还要求小丽实时报告行踪。
见小丽上钩后,骗子要求她缴纳“保证金”并承诺事后返还。对方还给小丽出主意:让她告诉父母,称自己“被美国移民局核查,需20万美元财产证明”,并谎称同学已代为垫付,要求家长将钱款转至“同学”账户。
9月20日,小丽父亲向所谓的“同学”账户转账。直到10月29日凌晨,小丽才意识到自己被骗并向父母坦白。随后其父亲向中河派出所报案。然而,时间过去太久,资金早被转走,追回难度可想而知。
骗子忽悠受害人用的“办案单”。
另一起案件,受害人是抵达某国留学仅一天的学生小晨(化名)。9月22日下午,她接到自称“EE电信公司”的来电,称其名下有一张电话卡因发送骚扰短信将被停用。小晨表示并未办理该卡后,电话被转接至“上海浦东警方”。
随后,“民警”称其涉及一起“跨国洗钱案”,要求配合调查。随后,对方引导小晨下载Telegram软件,以“配合监视居住”为由,要求其连续多日保持视频通话状态,并强调该案属“机密”,严禁向任何人透露。
9月24日,对方以“取保候审”为由要求缴纳60万元“保证金”。10月3日至6日,小晨陆续向指定账户转账近60万元。直到10月7日晚,他才意识到受骗,终止视频并告知国内父亲。其父亲立即至钟公庙派出所报案。
资料图:今年年初,一名留学生遭遇了此类电诈,在江北一派出所门口徘徊,纠结是否要报警求助。
“最近几年,冒充公检法诈骗也在迭代升级——共享屏幕、涉诈APP、线下取现(购金)并转移……防范难度日益增大。”市反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类电诈最早时主要受害人是中老年群体,以女性居多。
近年来,随着留学热潮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孤身在外且涉世未深的他们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
余姚曾出现过万里之外的留学生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凌晨向“娘家人”(阳明派出所)求助的新闻;
今年年初,江北也有类似警情——一名留学生在派出所接报案大厅徘徊许久,最终决定报警,自称陷入了一桩“大型跨国诈骗案件”……
此外,这类电诈还有一个“特点”需注意——骗子会要求受害人每日“报备”。
上述两起案件中,骗子要求小丽“实时报告行踪”以及要求小晨“连续多日保持视频通话”。这其实是骗子的一种服从性测试,或者说“精神控制”手段。
如何防范?
务必牢记,公检法工作人员不会采用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进行办案,也不会有所谓的资产验证或者缴纳“保证金”,更不会上门拿取公民的财产。
留学生要注意,碰到这类事时,一定要及时和国内的父母或当地的使领馆进行信息核实。同时,留学生家长也要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教育,建立必要的应急联系渠道,比如留学地的房东、老师、孩子身边的朋友等。
如果收到孩子异常资金需求,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核实。
余姚公安的反诈模式也可借鉴:当地派出所组建了专门的群,给当地准备出国的留学生及家长进行反诈科普,并且留下了派出所的联系方式。因而,在遇到此类情况时,留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娘家派出所”,通过拨打咨询电话,避免了被骗。
(来源:甬派)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huii.cc/show/5695.html发布于 2025-11-03 14:04:1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