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U7风头盖过手机和AI眼镜,雷军可以和马斯克掰手腕了?
雷军引领的YU7科技产品风头正劲,其表现超越了手机和AI眼镜,引发了业界关注,这款产品的出色表现让人们开始猜测,雷军是否已具备与马斯克等科技巨头竞争的实力,这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市场验证。
小米的发布会已经成为科技消费者的年度盛会。
6月26日晚间,小米汽车旗下首款SUV车型——小米YU7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标准版、Pro、Max三个版本车型,售价分别为25.35万元、27.99万元、32.99万元。在当天晚上22点正式开启预订后不久,小米汽车就捷报频传:小米YU7,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辆。
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YU7在2025年6月26日的发布会上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销售奇迹——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台,1小时飙升至28.9万台,锁定营收约578亿元,相当于小米集团2024年全年汽车营收的1.8倍。
小米同时发布的还有小折叠手机Xiaomi Flip2、搭载玄戒O1旗舰芯片的小米平板7S Pro、以及一款“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小米AI眼镜等。YU7的表现彻底盖过了同期发布的小米Flip2折叠手机、小米平板7S Pro等传统硬件产品的风头。
这些曾经的小米主业产品在发布会中被认为“存在感都不强”,被小米YU7抢了风头,有观点认为雷军对此不仅不介意反而应该很释怀,因为小米汽车立项,就是因为手机业务增长渐缓,为了替代手机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汽车业务盖过手机业务,雷军到底应该焦虑还是应该释怀?
从手机增长焦虑到汽车业务爆发
小米集团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中国科技企业的转型教科书。2021年,当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触及天花板,小米手机业务增速放缓至个位数时,雷军做出了公司历史上最具争议却也最具前瞻性的决策——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这一决策背后,是对手机行业增长瓶颈的清醒认知和对未来科技生态的前瞻布局。正如雷军在当时内部信中所言:“小米需要第二增长曲线,而汽车是下一个十年最大的智能终端。”如今,YU7的爆发式成功完美验证了这一战略的前瞻性。
从财务数据来看,小米汽车业务虽仍处于投入期,但增长势头迅猛。2024年全年,小米汽车业务营收达321亿元,而YU7仅用一小时就创造了578亿元的锁定营收,超过前一年汽车业务总收入的1.8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呈现逐季提升的态势,从2024年二季度的15.4%提升至四季度的20.4%,已经接近理想汽车同期20.53%的毛利率水平。这种增长质量表明,小米汽车并非依靠补贴或低价策略获取市场,而是通过真正的产品力赢得消费者认可。
手机业务的高端化困境是促使小米加速向汽车转型的另一重要因素。尽管小米14系列销量比前代增长80%,在4000-5000元价位段取得24.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但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却从2023年底的14.6%降至2024年底的12.6%。在华为重回5G战场、苹果持续下探中端市场的竞争环境下,手机业务难以单独支撑小米的万亿市值梦想。YU7的爆发恰逢其时地为小米打开了更广阔的增长空间,这也是雷军对手机产品风头被抢反而应该感到释怀的根本原因——汽车业务正在成为小米集团名副其实的“第二引擎”。
从产能规划来看,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15万辆,二期工厂预计2025年年中投产后将再增加15万辆年产能。然而YU7单日订单已接近30万辆,远超工厂当前产能,这种“甜蜜的烦恼”恰恰反映了汽车业务的市场需求远超预期。雷军对此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所有的车主朋友们,和小米一起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奇迹。”这种奇迹不仅体现在销售数字上,更体现在小米成功实现了从消费电子到高端制造的跨越式转型。
从“性价比”标签到高端化
小米YU7的爆发式成功标志着小米品牌形象的一次质的飞跃。长期以来,小米被市场贴上了“性价比”的标签,这虽然帮助其快速占领市场,却也制约了品牌溢价能力和盈利能力。YU7以25.35万-32.99万元的价格区间,在高端电动SUV市场取得的空前成功,彻底打破了外界对小米“只能做低价产品”的刻板印象,完成了品牌价值的重大升级。
从产品定位来看,YU7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和BBA的入门纯电SUV,但在配置参数上实现了全面超越:标准版续航835公里(Model Y标准版为593公里),四驱版零百加速3.23秒,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与英伟达Thor芯片(700TOPS算力)。这种“顶配普惠”的产品策略——将50万级豪车配置下放至25万级市场——不仅重新定义了行业价值标准,更让小米成功树立了“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雷军在发布会上自信宣称:“YU7不是一款平庸的、普通的SUV,是一款非常独特的SUV。”这种自信源于产品力的实质突破。
用户结构的变化最能反映小米品牌升级的成效。数据显示,小米SU7系列购车用户中,BBA用户占比达29%,苹果用户占比52.5%。这些传统高端品牌用户的流入,显著提升了小米整体用户群的质量和消费能力。YU7凭借更高的定位和更豪华的配置,有望进一步扩大在高净值用户群体中的渗透率。这种用户结构的优化将产生交叉销售效应,反哺手机等传统业务的高端化进程——使用YU7的高端用户更有可能选择小米的高端手机产品,形成生态内的消费升级闭环。
从品牌资产角度评估,YU7的成功极大丰富了小米品牌的内涵。此前,小米品牌联想主要集中在“年轻”“性价比”“互联网”等维度;而现在,“科技”“豪华”“性能”等高端属性正加速融入小米品牌基因。这种品牌资产的积累具有长期价值,将为小米全品类产品的高端化提供背书。值得注意的是,YU7的热销并未如外界预期那样挤压SU7的市场空间——SU7的新增订单从预期的每月1万左右上调至1.3-1.4万单,这表明小米汽车已经形成了差异化产品矩阵,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雷军个人IP的升级也是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人物,雷军从“Are you OK”的网络梗图主角,成功转型为能够与马斯克相提并论的科技企业家。他在YU7发布会上对标特斯拉的自信表现,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中国工业史奇迹”的豪迈宣言,都在强化其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代言人的形象。这种个人IP的升级与小米品牌的高端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小米冲击全球科技巨头地位的无形资产。
从硬件公司到生态巨头的价值重估
YU7的销售奇迹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强烈反响,直接推动了小米集团市值的跃升。发布会次日,小米美股ADR单日涨幅超10%,市值激增超500亿港元。这一市场反应不仅是对一款产品成功的认可,更是对小米整体商业模式升级的价值重估——投资者正在以生态型科技公司而非硬件制造商的标准重新评估小米的投资价值。
从估值逻辑来看,资本市场对小米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硬件公司由于增长可见性低、利润率有限,通常只能获得10-15倍的市盈率;而生态型科技公司由于具备更强的用户黏性和更广阔的变现空间,往往能获得20-30倍甚至更高的估值倍数。YU7发布前,小米市值约为1.4万亿港元,对应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的市盈率约40倍,这已经反映了市场对其生态战略的部分认可。随着YU7证明汽车业务能够规模化并产生协同效应,小米的估值中枢有望进一步上移。
现金流与融资能力的提升是资本市场看好的另一原因。截至2024年6月30日,小米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93.35亿元,同比增长近80亿元。充裕的现金流为汽车业务的持续投入提供了保障,降低了外部融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YU7的订单火爆将显著改善小米汽车的财务状况——按照578亿元的锁定营收计算,即使考虑每辆车4.53万元的亏损,28.9万台的订单也仅产生约130亿元的亏损,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随着规模效应显现,小米汽车有望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这将彻底改变投资者对其“烧钱”的印象。
从业务结构优化角度,汽车业务的高增长正在改变小米的收入构成。2024年四季度,小米汽车业务营收占集团比重为15.3%;而YU7一小时创造的578亿元营收,相当于小米集团2024年全年营收3659.06亿元的15.8%。如果加上SU7的销量,汽车业务很可能在2025年贡献小米30%以上的营收,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支柱。这种业务结构的多元化降低了公司对手机单一业务的依赖,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是投资者乐见的发展趋势。
分析师预期的普遍上调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小米的重新评估。摩根大通在YU7发布后将小米目标价从28港元上调至35港元,认为“汽车业务成功证明了小米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溢价能力”;高盛则指出“小米的人车家生态已经形成闭环,将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国内券商中,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小米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万辆,带动整体营收突破5000亿元。这些乐观预期共同推动了小米股价的持续上涨,2025年以来涨幅已超过70%。
值得注意的是,YU7的成功还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生了外溢效应。小米汽车概念股在A股市场表现活跃,特别是其国产供应链企业受到资金追捧。雷军透露,通过自研三电系统、大规模采用国产供应链,小米成功将豪车零部件成本砍掉40%。这种供应链深度整合的能力不仅提升了小米自身的竞争力,也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升级做出了贡献,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对小米长期价值的信心。
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对小米的关注点已经从“手机卖了多少台”转向“生态协同创造了多少价值”。这正是雷军乐见其成的转变——当投资者以生态公司的标准而非硬件厂商的标准评估小米时,其估值天花板将大幅提升。YU7的销售奇迹恰逢其时地加速了这一认知转变过程,为小米未来三年的市值增长打开了空间。
综合来看,YU7的行业影响远超一款热销产品那么简单——它标志着互联网思维对传统汽车产业的深度改造,也预示着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的新路径。正如雷军所言,YU7“不是一款平庸的、普通的SUV”,它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销售奇迹,而是小米长期战略布局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手机产品在发布会上被抢风头恰恰反映了小米转型的成功——它已经从一个以手机为核心的公司,成长为涵盖人、车、家全场景的生态型科技巨头。
作 者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