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高令解除后,王健林的债务之路何去何从?揭秘背后的1.8亿债务危机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面临债务压力,此前因限高令而受到关注,如今限高令被取消,但王健林仍需面对巨额债务,具体债务数额尚未公布,引发了市场和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关于王健林还有多少债务要还的问题,尚无法确定。
▲太盟投资与大连万达商管六方会谈 来源:中国网财经
在这一过程中,万达也付出了不小代价:新投资人合计持有新达盟60%的股份,大连万达商管的持股比例从70.15%降至40%。而据八妹最新查询,目前王健林在大连万达商管的直接持股仅为1.6%,间接持股则为43.7%。
▲大连万达商管股权结构 来源:企查查
再看万达电影,2016年,万达斥资35亿美元收购传奇影业,这一度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文化产业里最大的一笔并购案。彼时的王健林,正意气风发地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东方好莱坞”,文化产业在集团中的分量不容小觑,仅 2016年就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收入。万达电影更是其中的头号王牌,被王健林亲自盯着培养成“全球第五”,产业链上下游一网打尽:从砸下7亿美元买AMC影院,到把传奇影业揽入怀中,万达文化版图一度风头无两。那几年,王健林的朋友圈里常能看到汤姆·克鲁斯、莱昂纳多等好莱坞巨星,俨然一副“世界电影圈中心人物”的架势。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这场“文化大跃进”留足面子。AMC 最终在2021年被彻底清仓,传奇影业也从2022年起逐步甩给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如今彻底分道扬镳。万达电影的命运更是让人唏嘘——股价高点过后一路下滑,票房神话破灭,王健林只能靠不断减持来回血。2024年4月,随着上海儒意的柯利明取代王健林成为实际控制人,万达电影正式告别“万达系”。虽然牌子还在,但那已不再是王健林的“亲儿子”。
▲儒意收购后万达电影股权控制关系 来源:万达电影《关于间接控股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性公告》
如果说文化产业的落幕还多少带点情怀的破碎,那么海外地产投资,则更像是一场盛大却短命的“买地秀”。2013到2017年间,万达几乎把伦敦、悉尼、洛杉矶等热门城市都逛了个遍。2013年,先是在伦敦砸下8880万英镑收购 One Nine Elms 地块,规划建两座高楼和五星级酒店,结果工期延误,最后2018年以不到一半的价格甩给了富力地产,算是赔了个“辛苦钱”;2017年,又以4.7亿英镑拿下 Nine Elms Square 项目,规划1900套公寓,可惜资金紧绷,再度转手富力与中渝置地。悉尼的 CBD 项目同样不顺,2014年花了约5亿元人民币买下地块,本打算建个商业综合体,却因审批受阻不了了之。最豪气的一次要数2015年在美国洛杉矶砸下10亿美元,准备造一座超级城市综合体,结果市场突变,项目被迫暂停。
短短几年,王健林的海外版图从“买买买”,到“卖卖卖”。当年以为能在全球立起一连串“万达地标”,结果一边在资本市场上“撤退”,一边在地产圈里“清仓”,最终换来的只是债务危机里的几口喘息。换句话说,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文化和地产布局,如今都成了万达必须割舍的筹码。
更让人咋舌的是,根据媒体统计,王健林这三年卖广场的速度堪称 “断臂求生”:2023年卖了30座,2024年抛了26座,2025年5月更是来狠的,以 500亿元的价格打包卖给了太盟牵头的财团48座核心广场,接盘的还有高和资本、腾讯控股、阳光人寿这些大佬。算上零散交易,三年下来累计卖掉的广场多达109座,这哪是 “甩卖”,简直是在 “大出血”。
当然,这场 “卖卖卖” 大戏里,连王思聪的资产也没能幸免。此前,由他担任董事长的上海熊猫互娱文化有限公司被执行约1210.59万元,涉及合同纠纷,这家公司里王思聪名下的珺娱(湖州)文化发展中心还持有约40.07% 的股权。看来在债务面前,首富的儿子也得跟着承压。
伴随资产甩卖的,是万达债务的 “还债进度条”。2023年的时候,市场就传出万达系整体负债规模逼近4000亿元,债主名单长得吓人,银行、信托、基金、供应商一个都不少。到了2024年,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甩卖”,万达官方对外声称 “绝大部分债务已经兑付完成”,媒体估算下来,王健林父子至少还掉了2000亿以上,债务压力确实缓解了不少。
3./ 拥有四张底牌的万达还能撑多久?/
另一方面,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王健林卖了这么多东西,到底还剩下什么?也就是说他手里还剩几张牌?还能打多久?
第一张底牌,也是最硬的一张,是万达广场的现金流。截至2025年9月,万达仍有520余座万达广场在运营,其中约400余座为自持广场,从一二线城市到下沉市场,遍地开花,每天吸引的客流超过数百至数千万。不管房地产市场多冷,老百姓吃饭、看电影、购物的刚需始终存在,这就意味着万达广场能持续的带来租金和物业管理收入,是王健林持续回血的“钱袋子”。与恒大、碧桂园那些卖不动的住宅项目不同,这些运营中的广场是真正的“现金牛”。但这张牌也有弱点:广场要赚钱,就得持续投入维护,不断改造升级、引入新品牌、稳住商户,根本不能无限度割肉。甩卖几座广场能换来现金流,可要是卖得太多,就等于自断经脉,今后再想造血都难。
第二张底牌是万达商管那桩“半拉子”的上市工程。过去几年,万达商管的上市之路堪称“屡战屡败”,一次次传出“即将递表”“正在推进”的消息,又一次次折戟,这张“准上市公司”的牌硬生生被拖成了终止上市。其实资本市场本来愿意买单,毕竟万达商管背后有真金白银的租金收入,现金流非常好。但架不住监管环境变化、债务压力缠身,再加上多次错过市场窗口,上市的事儿就被拖黄了一次又一次。这既是机会也是负担:要是能顺利上市,万达至少能套现部分资金,大大缓解债务压力;可再拖下去,商管就成了资本市场眼里的“难产儿”,最后的想象空间都将被消耗光。
▲万达商业地产A股上市终止公告 来源:万达官网
第三张底牌藏在“台面下”,是地方政府的支持。万达广场在很多下沉城市可是“香饽饽”,一个广场往往就是城市地标,也意味着大量就业岗位、税收和消费活力,地方政府比谁都清楚。对地方来说,万达要是撤走,可能整个市中心的客流都得骤降;可万达要是撑住,城市的“烟火气”就能维持。正因如此,即便万达资金紧张,不少地方政府仍会给予一定支持——不一定是直接给钱,也可能是政策倾斜,或在融资、银行贷款上提供便利。王健林心里明白,这正是他能撑到现在的关键缓冲。但这种支持并非永久,全看外部大环境,要是真让债务风险牵动金融系统,政府的态度能否继续坚挺,谁也说不准。
▲2025年已开或将要开放的万达广场(部分) 来源:网络
第四张底牌,是王健林个人的品牌和信誉。虽然“首富”的光环早已褪色,但王健林本人依然是个“符号性人物”。在债权人眼里,他还在牌桌上没有跑路,比那些直接“躺平”的房企老板靠谱得多;在合作方眼里,他还是万达帝国的代言人。说白了,这就是“人格背书”的力量。这些年王健林选择卖资产还债,而不是一走了之,本身就是对市场的一种安抚。网友们也看得明白,不少人说“比起许家印,王健林算是体面的”“至少他没跑路,还在卖资产还债”。可这张牌如今也在褪色,一纸限高令下来,个人信誉难免受影响,日后再与债主谈判,底气恐怕会弱上几分。
这四张底牌看起来很实在,可仔细琢磨,全是隐忧:万达广场的现金流是在“卖血”中维持的,卖一座就少一点造血能力;商管上市的故事讲了太多年,资本耐心几乎耗尽;地方政府的支持得看大环境脸色,不确定性太大;个人信誉更经不起折腾,限高令就是最明显的信号。王健林手里“筹码”,其实已经越来越薄了。
如今,已经71岁的王健林依然忙得不停。2025年8月,他还现身新疆考察文旅项目,试图招商引资,但市场反应却显得有些冷淡。
▲王健林赴新疆考察 来源:网络
数据显示,他父子俩的财富已从巅峰时期的千亿级缩水至588.1亿元,排名也跌出了财富榜前50。
▲王健林/王思聪父子资产 来源:新财富杂志
那个曾经在年会上纵情高歌《一无所有》的“首富”,如今或许真的要面对“一无所有”的窘境。
▲来源:网络
现在大家关心的,是他还能否再讲出一个“反转”的故事?
答案,恐怕只有时间才能揭晓。但至少从目前来看,这场债务攻坚战,还远未到可以鸣金收兵的时刻。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huii.cc/show/4432.html发布于 2025-09-30 15:00:4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