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阿洛酮糖国内准入,技术领先者避免出局之道
国内D-阿洛酮糖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能获得入场资格,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这一领域竞争激烈,只有不断创新和保持技术优势,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文|食安时代
近期D-阿洛酮糖正式获批引发了行业关注,作为新食品原料在成分、口感、健康价值、使用范围等多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不仅填补了国内健康代糖市场的空缺,为食品界提供了天然代糖新选择,还有望引领行业树立新标准。
在国外市场D-阿洛酮糖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类食品中,国内品牌在研发产品时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同时也需要全方位了解成分局限性。
突破现有代糖局限,提升产品力
近期,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等5种物质作为新食品原料,据了解这一成分早在2020年11月就已经受理申报,历经5年审批终于有了结果。当天微信平台"D-阿洛酮糖"热度指数暴涨4251.95%,受此消息影响代糖概念股当天大幅上涨,三元生物一度涨超17%,保龄宝、百龙创园涨停。
之所以关注度如此之高与成分自身优势也有关,据查询,D-阿洛酮糖是果糖的一种差向异构体,是在自然界存在但含量较少的一种单糖,少量存在于无花果、猕猴桃、小麦、葡萄干等天然食物中。甜度约为蔗糖的70%且口感纯正无后苦味,能替代蔗糖用于烘焙、糖果等对甜味质感要求高的场景,解决了赤藓糖醇"甜度不足、口感生硬"、甜菊糖"后苦明显"等问题。
D-阿洛酮糖的热稳定性可达180℃,传统代糖在120℃以上就容易发生褐变,耐高温、耐酸,能够与蛋白质或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的特点使其适用于调味包、烘焙糕点等高温处理食品,可改善食品风味、色泽和口感。而且其热量仅为蔗糖的10%,大量动物及人体试验表明其经过肠道后几乎不发生代谢、不产生热量,还有研究表明其还有一定功效性,这不仅与当下市场需求相契合,还可能成为无糖食品功能化的跳板。
据悉有研究表明,D-阿洛酮糖在安全性和应用范围与其他糖类对比有着明显优势,D-阿洛酮糖尚未出现明确的安全性争议,其在国外多个国家被合规使用也能证明安全性。
在我国新食品原料公告中,D-阿洛酮糖的每日推荐食用量不超过20克,鉴于在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资料不足,从风险预防原则考虑指出上述人群不宜食用。对于品牌而言,在合法合规范围内使用不仅能够突破原有代糖在口味、场景等方面的局限为无糖食品提供理想甜味解决方案,还有望推动无糖食品行业进一步发展。
无糖饮料迎来新代糖
健康风潮这两年可谓是席卷食饮行业各个细分赛道,饮料赛道的变化尤为显著,低糖、无糖类饮料几乎成为各品牌标配,有数据显示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已达401.6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815.6亿元。为了保障口感,这些打着低糖、无糖卖点的饮料配料表中常出现代糖,有数据显示在甜味剂所有的下游应用场景中饮料行业应用占比高达50%。
这不仅能够看出饮料行业对代糖需求较高,也能看出D-阿洛酮糖未来的发展潜力,过去这些年赤藓糖醇凭借着天然、低热量的特性在市场中迅猛发展,但现如今赤藓糖醇产能的集中释放带来了隐忧,D-阿洛酮糖的获批不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期,还有望在代糖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从而带领饮料行业从"无糖、低糖"朝着"功能糖"方向升级。
据相关机构测算,到2030年以D-阿洛酮糖为代表的新代糖对原有市场的替代率可能达到16.54%。从市场端来看,市面上众多饮料品牌推出无糖饮料普遍使用赤藓糖醇作为代糖,比如农夫山泉、统一、康师傅、王老吉等等,这些头部品牌自身实力较强,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及响应速度较快,为了能突显产品差异化大概率会争相推出使用D-阿洛酮糖作为代糖的饮料产品。
从消费市场来看,受到健康饮食趋势影响消费者对于标注无糖、低糖饮料的购买意愿持续上升,这种消费倾向的改变引起了整个饮品行业的深刻变化,也是驱动D-阿洛酮糖在饮料赛道加速应用的重要因素。其实在海外市场中D-阿洛酮糖已被众多知名品牌应用于饮料中且市场表现不俗,相信在我国企业的共同努力下,D-阿洛酮糖在国内饮料市场也能大放异彩。
拓展无糖食品应用边界,催生无糖新品类
在"减糖"的时代背景下,D-阿洛酮糖的获批将为食品行业注入新的创新动力。从成分特性看,D-阿洛酮糖具备良好的口感、低热量优势及血糖友好特性,而且相较于传统代糖在使用范围上的限制更少,除婴幼儿食品外可广泛应用于饮料、烘焙、乳制品、调味品等领域,且无需按添加剂标准标注具体用量,这便为品牌创新提供了较大的可操作空间。
对于糖果、巧克力这类含糖量普遍较高的食品,大部分消费者在食用时会担心糖分摄入超标,但由于风味也比较依赖甜味剂,很难找到合适的代糖,而D-阿洛酮糖没有异味且甜度和蔗糖相似、热量较低的特征非常适合作为糖果产品的甜味剂选择。冰淇淋、雪糕这类食品含糖量同样较高,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宣称减糖的产品在风口和口感上稍显不足,D-阿洛酮糖的获批则为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能。
D-阿洛酮糖在代餐食品和调味品中也展现出较高的适配度,比如蛋白棒作为代餐食品,其含糖量一直备受质疑,美国蛋白棒品牌David推出的蛋白棒采用麦芽糖醇和D-阿洛酮糖作为甜味剂,未来国内或将有更多类似产品出现。调味品中大部分酱料在制作过程中会有酸碱度的变化,D-阿洛酮糖的特性正好符合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条件,未来或将被品牌研发用于酱油、沙拉酱等各种调味酱料,满足消费者对美味与健康的双重追求。
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D-阿洛酮糖或将催生出更多无糖产品,比如"功能性零食",在坚果、肉脯中添加D-阿洛酮糖既能提升甜味又能利用其低热量特性主打"减肥友好"概念,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未来消费者有望在超市货架、餐桌甚至餐饮市场,看到越来越多使用D-阿洛酮糖的创新产品。
全球市场的经验借鉴,助力国内品牌研发
尽管D-阿洛酮糖在国内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但在全球追求健康饮食的大趋势下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应用许可,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D-阿洛酮糖作为食品添加剂,允许在各类食品中使用,2019年进一步明确规定D-阿洛酮糖不纳入食品标签中的"总糖"和"添加糖"范畴;去年10月修订澳新食品法典标准后,澳大利亚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作为新型食品在部分食品中使用,并设定了添加量范围,此外,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已经批准D-阿洛酮糖用于食品领域。
规定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国外食品企业研发无糖产品的积极性,据查询,2020年北美含有D-阿洛酮糖的新产品数量较2019年同比增长两倍,涉及品类涵盖功能饮料、乳制品、营养棒、糖果、烘焙食品等多个细分市场。还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D-阿洛酮糖市场规模为1.477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到30%,预计2025年至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4%,这都显现出D-阿洛酮糖在全球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
2018年可口可乐在美国市场推出的两款Fuze茶饮料中就添加了D-阿洛酮糖;联合利华旗下的Liquid IV于2023年推出的一款无糖粉状电解质饮料,也选择D-阿洛酮糖作为代糖;北美软糖品牌Smart Sweets低糖系列采用了D-阿洛酮糖作为甜味来源等等。
这些成功案例为国内品牌提供了宝贵的研发经验和市场洞察,糖果、巧克力、冰淇淋、饮料等多个食品品类与D-阿洛酮糖适配,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食品企业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需结合本土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和健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比如入局者可以探索将D-阿洛酮糖应用于传统糕点中,开发出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无糖糕点,实现差异化的同时借助传统文化加持提高这一成分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
国内企业争相布局,产能储备为创新产品奠定基础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亚太地区在生产原料、技术工艺以及市场需求上具有优势,D-阿洛酮糖的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将从2021年的1.25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2%,其中中国市场被视为重要增量区域,而近期随着D-阿洛酮糖的正式获批,我国市场预计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FMI预测我国D-阿洛酮糖市场在获批后增速将快于全球市场,预计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8.65%,到2030年有望达到1.1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比重超过25%。
除了市场对无糖食品需求日益提升外,我国D-阿洛酮糖可观的年产能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得益于国内企业的提前布局,目前百龙创园、保龄宝、山东星光首创生物、山东福洋生物、河南中大恒源、北京瑞芬、三元生物、金达威、微元合成、四川盈嘉合生、安徽金禾等多家企业已布局或正在扩建D-阿洛酮糖生产线。
还有一些头部企业已经走到了行业前列,比如保龄宝在今年3月启动年产2万吨D-阿洛酮糖二期扩产项目,预计到2026年其D-阿洛酮糖年产能将达约3万吨;中粮集团在2023年就获批国内高性能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类食品加工用酶制剂,打破了技术壁垒对D-阿洛酮糖产能的制约。近日有相关报道福洋生物成功拿到D-阿洛酮糖生产许可证,国内市场布局全面启动。
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预计国内将形成17万吨的D-阿洛酮糖年产能,如此大规模的产能储备,不仅为D-阿洛酮糖在国内市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食品企业创新无糖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日益增强,对无糖、低糖食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加上强大的产能储备,D-阿洛酮糖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同时也预示着激烈的竞争即将展开。
推动"减糖不减味"成为行业新标准
在国内相关数据指出2023年我国代糖市场规模约18亿元,预计到 2028年将超过33亿元,这说明代糖的市场可发展空间仍较高。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目标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将不高于25克,调查显示44%消费者更关注控糖控脂,超六成对代糖持放心态度,也就是说代糖市场需求较高且作为蔗糖代替品接受度较高。
长久以来,无糖食品行业在"健康"与"美味"之间艰难平衡,无论是人工合成的阿斯巴甜、安赛蜜,还是天然的赤藓糖醇、甜菊糖苷都或多或少存在短板,比如后味苦涩、甜感不自然等,这也就导致许多宣称"无糖"的产品口感体验与含糖版相去甚远。
在社交平台上能够看到不少反馈,比如"无糖可乐的甜带给我的感受很腻,而且会在嘴里停留很久"、"怎么会有人喜欢喝无糖可乐,代糖一股味道失去了可乐的灵魂"、"买了一波啊薯片拆开吃觉得甜味不对劲,一看配料表是代糖"、"代糖的柠檬茶突然变得难喝了"等帖子数量不少,而且评论区还有不少人表示有同感,这也说明了代糖添加到食品中在口味、口感上的不同,这就导致消费者复购意愿降低,也影响了无糖食品的长期发展。
D-阿洛酮糖的获批或许就是破局的关键,能够广泛用于各种食品且保障口味口感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未来随着D-阿洛酮糖的市场热度还将进一步提升,将会有更多品牌推出创新产品,长此以往可能推动行业标准朝着更高一步迈进。"减糖"是基础门槛但不再是唯一卖点,能否在减糖的同时较大程度地保留,甚至提升食品饮料原有的风味、质地和愉悦感将成为衡量产品竞争力的新"尺子"。
局限性不容忽略
D-阿洛酮糖的正式获批虽然给无糖食品行业注入了新活力,但在实际产业化进程中也面临许多局限。高昂的成本值得品牌重视,华西证券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D-阿洛酮糖的价格在2.8-3万元/吨,欧美市场的销售价格在3-4万元/吨,而国内市场应用较普遍的赤藓糖醇的价格在1万元/吨。原料成本提升后产品价格自然也会提升,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下或许影响其市场推广。
而且现在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对D-阿洛酮糖的认知较为陌生,对其安全性、口感特点的认知存在空白,这可能导致市场接受度不高,而提高市场认知度的方式仅仅靠品牌宣传还不够,让消费者亲自尝到更为直接,但由于价格限制想要实现这点也较难。在这种背景下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消费者的普遍认知和购买动力,要投入更多的教育成本和营销资源。
技术应用层面上也有一定挑战,虽然D-阿洛酮糖在口感接近蔗糖且能参与美拉德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万能替代品,在实际配方应用中如何精确控制其甜度、优化其与其他成分的协同作用等问题,都需要品牌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工艺摸索,想要真正与多品类食品"融合"仍需克服诸多技术细节障碍。
虽然国家卫健委批准了D-阿洛酮糖作为新食品原料,但具体的应用范围、不同食品类别中的添加量范围、标签标识的具体要求等操作性细则仍需等待进一步的明确和落地,比如其在婴幼儿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等敏感领域的应用前景尚不明确。而且法规环境的清晰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这一原料在食品行业中的发展,现在食品行业不乏有钻政策空子的品牌,若这样很可能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行业思考:伴随着D-阿洛酮糖的获批,代糖队伍新增一员大将的同时也为无糖食品行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得益于其甜度与蔗糖相似、热量较低、耐高温等特点,不仅为现有无糖食品提供了升级方向还可能催生出更多新品类。相信未来在原料商、品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D-阿洛酮糖在国内的应用将不断成熟和完善。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huii.cc/show/4186.html发布于 2025-09-25 14:06: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