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T研发新型自组装材料,突破电动汽车电池回收技术瓶颈
麻省理工学院(MIT)成功研发出新型自组装材料,这一技术突破有望为电动汽车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该自组装材料的特性可能为解决当前电池回收难题提供关键解决方案,为可持续的电动汽车产业铺平道路,这一研发成果标志着电池技术的重要进步,未来有望大幅度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回收率。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自组装电池材料,这一创新成果有望解决电动汽车(EV)电池回收难题。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
该自组装材料来自芳香族两亲分子(aramid amphiphiles, AAs),其化学结构和强度与Kevlar非常类似,且可在水中自发形成纳米带状结构,显著增强材料的机械强度并提升电池安全性。
电池回收长期以来面临高能耗、复杂的化学处理和高昂成本,导致大量废弃电池被直接填埋。MIT团队的这项创新材料在投入有机溶剂(如回收流程中常用的溶剂)后,可快速溶解,极大简化了电池拆解、分离和金属提取步骤,无需高温或强酸,从而降低能耗及二次污染风险。
该材料还结合了聚乙二醇(PEG),不仅保证结构韧性,还可高效传导锂离子,为电解质提供稳定性能。然而,目前新材料在锂离子传导性能和快充等方面仍逊于已有主流电池,但研究团队计划将其作为多层电解质结构中的一环来推动实际应用。
MIT科学家表示,这一“回收优先”的设计理念,将极大推动动力电池绿色回收,利于扩大回收效率、减少环境影响,并有潜力应用于更广泛的可持续能源领域。未来,电池生产流程也有望纳入该新型材料,提高整体行业的绿色水平。
该研究获得了美国能源部与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专家认为,这一材料创新不仅推动了电池化学的前沿探索,也为未来环保回收、电动车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huii.cc/show/3409.html发布于 2025-09-07 14:00:0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麻辣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