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宇树IPO:1000亿预期市值下的压力!走“价格屠夫”路线

访客 2025-07-27 15:31:52 43310
宇树即将进行IPO,预期市值高达1000亿,面临巨大压力,该公司选择以“价格屠夫”路线应对市场竞争,旨在降低成本并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一策略能否助力宇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其预期的市值目标,尚待观察,摘要字数控制在约100字左右。

文|和讯网

7月20日,一名宇树机器人头戴假发,登上歌手张韶涵演唱会并表演舞蹈,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欢呼。这是继春晚《秧BOT》表演出圈后,宇树机器人登上的又一个大舞台。

最近宇树的好消息还不止于此。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宇树科技近日已开启上市辅导,中信证券(600030)担任辅导机构。

与业界流血闯关IPO的一众机器人企业不同,成立于2016年的宇树不但年营收超过10亿,更从2020年起就保持盈利状态,在C轮融资后,宇树科技的估值已经摸到100亿大关。

宇树IPO:1000亿预期市值下的压力!走“价格屠夫”路线

其实,不仅是宇树,一场关于具身智能的资本竞速已经悄然开启,市场融资事件一桩接一桩,这是一个如同大模型的熔炉产业,需要砸下钱、人力和数据资源,才能换得一线生机,在"广积粮"后,淘汰赛才刚刚开始。

走"价格屠夫"路线

宇树科技狂奔IPO的同时,一些投资人在社交平台回忆起当初拒绝投资的情景,感叹又错过了一次重要的机会。

正如一位具身领域的投资人所言,Insta360(影石创新)目前市值在700亿左右,从任何一个方面宇树都比它值钱,预估不会下1000亿。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凭借创始人王兴兴的一腔热血,带领这家初创机器人公司走上了一条与业界全然不同的新路径。

宇树之前,机器人创业公司大多信奉"波士顿动力",其采用的是高成本液压驱动技术路线,一度被视作唯一路径。但液压驱动研发价格昂贵也是不争的事实,采用该路线的公司,商业化道路通常布满荆棘。

而王兴兴选择了高性能纯电驱动技术,提出了XDog的解决方案,性价比更优。

XDog是他在读研期间,在国外公开文献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开发出的第一款产品,这也是全球首款外转子无刷电机驱动的小型高性能低成本四足机器人。

据媒体报道,王兴兴一度并不看好人形机器人,因此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看起来没那么"高级",但门槛更低的四足研发上。

发令枪响后,王兴兴还一直笃定自研。坊间传言,他对比亚迪(002594)颇为欣赏,在他看来,比亚迪通过自研大量关键零部件,可以将生产成本压到极限。

一番调配整合后,宇树在关键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乃至电池都实现了自研自产,"成本是我做所有东西的KPI,核心就是要赚钱。"王兴兴强调。

这也为宇树后期的商业化打下了地基,依靠成本优势,2021年,宇树当时的王牌产品Go1机器狗售价1.6万美元,价格是波士顿动力同类产品Spot的十分之一,随后迭代的产品Go2更不断下探成本,持续出货。

在四足机器人销售走向稳健后,宇树开启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那是2023年前后,ChatGPT爆红,让王兴兴敏锐地察觉到,AI可以解决形机器人的操作难题,具身智能到了落地的最佳时机。

人形的研发进展很快。"没遇到太大的难点,就是关节电机的扭力要求更高一点。四条腿变成两条腿,每条腿的负载会更大一点。控制算法很多能直接从四足机器人拿过来用。"王兴兴认为。

2023年8月,宇树便上线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H1,也就是后来登上春晚的产品。9个月后,宇树科技发布了升级版G1,售价仅9.9万元起,远低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宇树科技也收获了"机器人价格屠夫"的称号,逐渐在产业中拥有了声量。

据第三方研究机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宇树科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中的销量份额在69.75%。今年2月,宇树方面还透露,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也已位列全球出货量第一。

行业资本竞速

虽说此时此刻的宇树科技已炙手可热,但它在起步阶段的融资并非一帆风顺。

那张流传甚广的聊天截图也再次被翻了出来,2019年,正寻求融资的宇树科技,将一份商业计划书发给了投资人,但随即被婉拒称"太早期"。

这也引发外界好奇,当初是谁给了宇树科技第一桶金?

故事仍要从"XDog"开始说起,彼时的王兴兴刚从上海大学硕士毕业,XDog又在2015年创业大赛中获奖,他随即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但因融资不顺利,跑去大疆"过渡"了一段时间。

直到2016年,他才拿到第一笔投资,200万元,来自于尹方鸣的个人投资。尹方鸣是联发科第一波安卓ROM的开发者,陆续担任过搜狗手机输入法产品负责人,360公司手机助手负责人,2014年,尹方鸣创立了智能机器人系统企业ROOBO。

显然,当时的他与王兴兴有着共同的理想,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第一桶金续写了宇树科技后面的故事。

直到2020年以后,随着机器人赛道逐渐获得市场认知,宇树的融资通路才开始顺畅,陆续吸引到了雷军系的顺为、中信的金石投资等明星机构,股东阵容日渐庞大和豪华,在2024年9月完成C轮融资后,宇树共计完成了数十亿元的融资,估值也超过了100亿。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宇树科技的直接股东数量超过30家,王兴兴个人持股34.7%。排在王兴兴之后,宇树的第二大股东是美团系,持股8%。

众所周知,美团一直坚定看好机器人产业,除宇树外,还投资了自变量、星海图等具身智能企业。据统计,美团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投资的机器人及相关企业已经达到了30家,涵盖了产业半壁江山。

实际上,拥有外卖业务的大厂一直是押注该赛道最积极的人,京东也在近期开启了大扫货模式,接连投资了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三家公司。

一位硬科技领域的分析师告诉和讯商业,京东、美团都有分拣和末端配送的相关业务,与具身智能场景十分契合,可以借此提高效率。"大厂不求短期回报,但谁也不想成为被时代落下的那一个。"

而宇树科技展现出的高盈利、高增长,也为大厂标注了确定性,确定的时间线、技术路径、人才,推着产业迎来了打脸朱啸虎的时刻:人形机器人赛道不仅没被明星投资人的退出言论打倒,还替代AI大模型,成了当下投融资圈的关键词。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达87起,披露金额超109亿元,较2024年全年增长逾一倍。

此前,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发表了一番"人形机器人泡沫论",并宣布已将松延动力、星海图两家人形机器人公司股份出售。

而在最近举行的一场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上,顺利完赛让松延动力一度名声鹊起。据松延动力创始人、CEO姜哲源透露,被朱啸虎卖掉后,估值从5亿元涨到了20亿元。足见一场关于具身智能的资本竞速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第一股"之争

随着具身智能产业景气度增加,这场"造人"的赛道如何更好的商业化落地,眼下还是难题。

行业内,关于机器人是否应该是人形展开过派系之争。

非人形、专攻单一场景的垂类机器人在商业落地上更为积极,但总归形态和故事不够"性感"。反观人形机器人虽然当下还存在躯体灵活度不高、认知意识不强、缺乏高水平训练数据等桎梏,进而限制了其通用性,但又被公认为是通往AI智能体的最佳形态。

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在第三届链博会开幕式上所言,AI的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系统,它具备推理与执行能力,并且能够理解物理世界。

可以说,谁能率先构建起一个运行稳定、数据流畅、训练高效的人形机器人,更容易走得长远。

在这个过程中,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暂时走在了前列。宇树人形机器人已经通过一次次公开场合印证了自己的稳定性,而智元人形机器人也已经被训练洗刷马桶、使用洗碗机等。

7月11日,上述两家企业还中标了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该采购项目的总预算为1.2405亿元,被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是国内数额最大的人形机器人订单。

双方的较量也从销售侧角力到资本端,宇树科技IPO在即,智元机器人也不甘落后开启了上市征程,但却上演了一出常人看不透的资本大戏。

7月8日晚间,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上纬新材宣布,智元机器人计划通过公司及核心团队共同出资设立的持股平台,以协议转让与要约收购相结合的方式,谋求公司控制权,造价21亿。若交易完成,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为智元机器人实控人邓泰华。

邓泰华是华为老兵,与2020年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稚晖君(彭志辉)结缘,双方于2023年联合创立了智元机器人。

两年时间,智元机器人完成了10轮融资,估值已高达150亿元。频繁融资的同时,邓泰华的并购计划也双手入泥。

被智元"盯上"的上纬新材,主业为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和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关联仅限于材料供应,核心业务关联不大。

不过,这并不妨碍邓泰华通过一番巧妙的资本运作将其控制权招至麾下。

这番不同寻常的操作也让市场质疑声不断,尤其在业界争抢"第一股"的当下,争议的焦点,则放在是否"借壳上市"。

就此次交易,智元机器人对外回应称,非借壳上市,"此举旨在为未来注入更多优质资产,同时赋能上市公司内部孵化。"

这一出好戏还点燃了股民的热情。自7月9日起,该股已连续10个交易日走出一字涨停行情,一举刷新A股"20cm"一字连板的纪录,期间累计涨幅超519%。截至7月24日收盘,股价报56.4元/股,最新市值达227亿元。

除了宇树和智元,产业链中还站着云迹、仙工等玩家,共同抢占"具身机器人第一股"的行业先位。

不过,抢夺"第一股"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能否找到可持续的具身智能商业模式,才是决定其未来估值的关键钥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