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下12元津贴和一床草席,两兄弟血洒战场!给他们写碑文的老兵,讲述了“一门双烈士”的故事……
老兵讲述了一门双烈士的感人故事,留下12元津贴和一床草席的两兄弟英勇血洒战场,他们的事迹令人敬仰,展现了无尽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段悲壮的历史,将永远被铭记。
麻辣财经记者 陈倩
通讯员 袁鸣
“高高耸立的纪念碑,为万世景仰的忠烈一门行孝尽终,你们终于死而无憾,可以含笑九泉了。你们为国捐躯,生无留后,红领巾少先队员就是你们的继承者和后来人。”
这封写给耿军、耿晓康烈士的信,出自成都的一位小学生黄潇灿之手。这封信的背后,是几位参战老兵,以及他们的儿孙之间,不断传承的英烈忠魂。
近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组织,全国部分获得功勋荣誉的优抚对象来武汉短期疗养。7月3日,在湖北省荣军医院,麻辣财经记者采访了几位疗养对象,听他们讲述了这封信背后的感人故事。
留下12元津贴和一床草席,两兄弟血洒战场
照片里的耿军和耿晓康,年轻、帅气的脸庞,透着青春的气息。1979年牺牲时,耿军19岁,耿晓康只有17岁。作为两位烈士的姐姐,参加疗养的耿庆回忆起他们,眼角不禁湿润了。
耿庆和弟弟们来自军人世家。父亲打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时在我军某部任师副参谋长。1979年,部队奔赴祖国南疆,准备投入战斗,耿军和耿晓康带着“请祖国放心”的誓言奔赴战场。
耿庆当时作为部队卫生兵,留守后方。作为军人,她也深知,上了战场,就会流血牺牲。出于对弟弟的关心,她给父母打电话时提出,能不能让两个弟弟回来一个,至少让年龄更小的晓康弟弟回来?
但当时部队已进入战备状态,不能调动。作为一名老兵的父亲,在得知这个情况后,留下了掷地有声的一句话:“生是一条龙,死也是一条龙,上了战场,绝不能当一条虫!”
部队出发前,父亲和最小的弟弟耿涛一同去送耿军和耿晓康,他们留给家人最后的东西,是一封诀别书,12元津贴,还有一床草席。作战经验丰富的父亲,不厌其烦地给两个儿子讲解,从主攻、助攻方位的判定,班排进攻,组织单兵进攻,以至讲到鞋带的系法,冲锋时的正确姿势,武器的临时检修,他把戎马半生的战斗经验几乎全部告诉给了耿军和耿晓康。父亲还在耿军的笔记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英勇杀敌,为国立功”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战斗打响后,在后方医院的耿庆和战友们,不断接收到前方送回的伤员。看着满身血污,甚至肢体伤残的战友,她更加担心两个弟弟的安全。但是战场和医院之间,是重重山川,她也没有办法赶到弟弟的身边,只能期待他们带着胜利的荣誉归来。
直到战斗结束,战友陪着她赶到师部,当最终得知,两个弟弟都没有回来,耿庆当时就晕倒了。
耿庆说,两个弟弟牺牲后,她几乎没有看到父亲当着她和母亲的面流过泪。但是每次帮父亲整理衣服时,摸到军服衣兜里的两块军用手帕,都被泪水浸得透湿。她不止一次地看到,父亲拿着两个弟弟的复原彩照,端详了很久,没有说话。母亲的头发很快就白了,耿庆几次骑车路过家附近的天府广场,看到母亲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年轻人。母亲说,看到这些和儿子们差不多年纪的孩子在幸福生活,她的心情会稍微好一点。
后来,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上映时,有战友跟耿庆说,你看里面雷军长的儿子雷凯华,像不像你的弟弟?而在耿庆的记忆里,两个弟弟都是超过一米八的大个子,年轻的帅小伙,比电影里的雷凯华更活泼。
看了爷爷为烈士写的碑文,小学生写下一封信
2025年清明节前夕,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给烈士写一封信”主题宣传活动,其中,一封写给耿军和耿晓康的信引起了强烈反响。
“3月10日放学,看见爷爷书写的碑文:
哥哥耿军,1979年3月14日,弹尽粮绝之际,怀抱冲锋枪纵身跳崖。
第二天,弟弟耿晓康,以身蔽弹卫护伤员,当场牺牲。”
黄潇灿在这封信里提到的,正是参加这次疗养的另一位老兵,成都市武侯区军休中心军休干部范良,他是黄潇灿的爷爷,也是两位烈士纪念碑碑文的书写者。
范良告诉麻辣财经记者,其实自己和两位烈士也有很深的渊源。当年,他也是参战部队的一员,亲眼看着众多像耿军、耿晓康一样年轻的战士,走向前线。在四川省,耿军、耿晓康是唯一的“一门双烈士”家庭。今年清明,成都市爱国拥军联合会组织社会各界为耿氏两代英雄修缮的墓碑揭幕,范良受邀为两位烈士撰写碑文。孙子放学回家,看到范良放在家里的碑文,听爷爷讲了两位烈士的故事,受到感动的他,提起笔给两位烈士写了一封信。范良说,碑文里的“诀别信”“12元津贴”“一床草席”等细节,让孙子第一次触摸到血肉铸就的信仰,“原来烈士不是课本里的名字,他们和我们一样会害怕,却依然选择向前。”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他给烈士的信里,才留下了这样的话语:“挥泪继承先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
英烈的精神,通过一封信在几代人之间传承。让范良欣慰的是,经过这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孙子幼小的心灵里已经种下了红色的种子,他立下了从军的志向,将来想成为一名空军。
军魂传承,他们把英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麻辣财经记者了解到,几十年来,耿庆和范良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讲述英烈故事,传播英烈精神。
耿庆把两位弟弟的故事,写成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连载,每篇文章都有众多网友的转发和点赞。她说,这次来武汉疗养,在湖北省荣军医院的组织下,到红安参观,看到了众多烈士的事迹,特别是夫妻烈士、父子烈士、一家多位烈士的故事,让她感受到,英烈的精神在一代代传递,两位弟弟也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一代人的使命。今后,她也会继续把弟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范良则珍藏着40多年前从战场上带回的慰问信。他说,在进入前沿阵地前,战士需要进行两次减负轻装。最后一次轻装时,战士带的所有纸片和照片都必须留下。唯有这些慰问信,才能跟着弹药与武器一同抵达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些慰问信就代表着来自祖国的亲人。
2024年,在首届四川省“爱我国防”宣讲大赛成果展示活动上,范良展示了9封慰问信,希望能找到40多年前,给他和战友们写信的学生们。在四川媒体的帮助下,范良找到了两位当年的学生,并与他们见面。而他也得到了一个遗憾的消息,另一位写信的学生姚英,已经去世。范良说,剩下的6封慰问信,还没有找到写信人,他会一直找下去,直到找到“亲人”。
(来源:麻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