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导演曾国祥看来,创作源于生活,源于充满可能性的日常。在商业片逐步占据电影主流市场的时代,曾国祥跨过迷茫和紧张,已经崭露头角。他一边向观众呈现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选择,一边也在探索着电影表达的各种可能性。
一个精彩的世界不能没有多元、自在的人。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踏实求真,也可以包容多元。人生从没有绝对正确的样子,可以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曾国祥的经历也在向我们解答很多重要的人生命题——我们能否打破世俗赋予个体的框架,找到真正的自我?站在人生的巨流河中,该如何走得更从容?如何行至真正的旷野?
正是那些不被规限和定义的人,抓住每一个微小的可能性,并赋予它新的能量和生命。他们不拘泥于预期,活出每个生命该有的姿态。
文| 辛那提
编辑| 楚明
图| (除特殊标注外)受访者提供
属于自己的选择
曾国祥尝试过在自己执导的电影里给自己安排一个角色,重新找回做演员的感觉,但最后,角色有了,他没出镜。
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曾国祥已经是为人熟知的电影演员,他时常以城市青年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接连出演了多部香港电影《金鸡》《囡囡》《机动部队—绝路》等。每一部电影的主题都不相同,每一个角色也都充满个性。
在演员的路上,曾国祥走出了自己的坦途,外界都以为他会继续呈现更多角色。但曾国祥想要离电影更进一步,成为导演,拍出属于自己的电影作品。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国祥切近地感受过一部电影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当时在加拿大的一个电影节上,他坐在影厅里完整地观看了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的伦理电影《十诫》。这部电影长达近10个小时,通过10个独立的故事,探讨了现代人面对的伦理困境和道德挑战,有极为丰富的社会议题。
那场电影从白天一直放到晚上,整个观影经验让曾国祥感受到了最朴素的电影之美。「在现场,很多人都跟你一样专注地一口气把整个作品看完,好像进行了一场极为难得的精神交流。」这一次经验给曾国祥带来了巨大的感动,也让他早早感受到了电影无论是风格、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可能性。
2001年,一直梦想着拍电影的曾国祥从一直生活的加拿大回到中国香港,开始做和电影相关的工作。最初,他只是做幕后,帮朋友写写剧本,做后期的剪辑或是配音,几乎都是一些细碎的工作。后来,曾国祥进入陈可辛的制作公司。
从场记到编剧,曾国祥没有给自己框定任何目标,也没有急于拍片,只是希望自己过上一种不设限的生活,尽可能尝试不一样的工作。想到做场记的工作,曾国祥还是觉得有趣,谈话期间会突然提高音量,兴奋起来。
他回想到自己刚入行时的小失误——在一部热门电影的两个镜头里,同一位演员手里的啤酒瓶刻度却出现了差异,一个镜头里的啤酒多一些,另一个则少了许多。「这不算穿帮,但是在电影里,观众看到就会觉得两个镜头没有联系。」曾国祥看到的时候,下意识的想法是觉得丢脸,没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的错误最后永远地留在电影史中,曾国祥觉得这是一个警示。「那个画面上呈现了你自己的错误,那是一个印象很深刻的教训,自己以后一定会关注这种细节,也要稍微有一点进步吧。」曾国祥笑着对《人物》说。
在知乎,有一个话题提问「如何评价香港新生代导演领头羊曾国祥?」
其中一位网友写到:「他之所以能在电影镜头中呈现如此细腻、丰富的表达,是因为他从最底层的打杂开始做起,一点一滴做到了制片助理、副导演的位置。可以说,曾国祥是在实践中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正是这些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为曾国祥铺设了非常稳固的路,也成就了他对电影的理解和细节的掌控。直到现在,曾国祥还会对身边的很多人提到,可以尽可能多地去尝试电影制作中的不同岗位,摄影师也好、场记也好、灯光师也好,发掘自己的能力,也在不一样的经历中看清自己的前路。
带着这份稳扎稳打的底气,曾国祥想要尝试不一样的职业和生活。他开始为成为导演做准备。随后,曾国祥用两年的时间写了剧本《恋人絮语》,初稿有9个故事,最后只讲述相恋、单恋、暗恋、苦恋四段形态各异的爱情故事。
创作的过程多有波折,花时间最久的是找投资人。他把剧本推销给很多投资人,被拒绝过很多次,回头再去重写。反复间,曾国祥时常疑虑,「我是不是真的准备好做一个导演?我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好?」一度,他的银行卡上只剩下几十块钱,但从没有停下创作。
2010年,《恋人絮语》终于开拍,那是曾国祥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坐在监视器后。开机的时候,他捕捉到了内心极为复杂的感受,一边是兴奋、享受,同时也很紧张。
曾国祥迎来了自己的天光与奖赏。2010年,《恋人絮语》在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获得「新浪潮奖」提名。当时,有影评人盛赞这部电影:「影片坚持艺术个性,不过分商业化,镜头语言别有韵味,节奏感恰到好处,细节表现力一流,导演技巧之纯熟让人看不出这是一部处女作。更难得是,导演年纪轻轻就对生活和情感有细致入微的考察与体验,呈现在大银幕上的缤纷爱情也就显得格外真实有质感,令人观后感慨良多。」
在商业片逐步占据电影主流市场的时代,曾国祥跨过迷茫和紧张,已经崭露头角。他一边向观众呈现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选择,一边也在无限探索着电影表达的各种可能性。
差异的可能性
曾国祥越来越觉得,电影是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对世界认知的窗口。
在爱情以外,曾国祥也一直在关注社会中的人,关注那些小人物,以及他们与时代的勾连。他希望通过电影来挖掘人的可能性和多面性。
很大程度上,这样的追求与思考源于他的学习背景。考大学的时候,带着做导演的初心,曾国祥同时报了电影和社会学,最后听从母亲的建议选择主修社会学,辅修了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很难得的是,年少的曾国祥那时已经有了用不同视角去看世界的认知:「只是希望接触更多不同的思想。」
问及这一段经历给他带来了什么,曾国祥很中肯地表示——丰富的视野和永不停歇的同理心。平日里,曾国祥喜欢关注世界各地的新闻,亚洲、欧洲、美洲,他也关切每一个社会事件中的人,尝试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新闻。
这样的习惯被曾国祥沿用到了电影创作中。首先是取材,找故事的时候,曾国祥发现,自己的眼界往往更广泛,从优渥的富太太到街区洗衣店的洗衣工,从缩在格子间的白领到迷茫的青春少年,他关注人,关注每个独立的个体,「不同阶层的人,不同角落里的人」,故事因此有了无限生长的可能性。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曾国祥在看完陈可辛给他的《七月与安生》原著后,他注意的不是原著中三角恋里的纠葛,而是两个女生的成长。从这段原生故事中,曾国祥看到了另一种故事的可能。他对此感到好奇——什么样的痛苦和纠葛影响了她们的友情和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契机才让她们变成了后来的样子,她们如何交好、如何猜忌离散,又如何理解彼此。
曾国祥真正想要记录一对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转变,也想直击女性自我身份认同这个深刻主题。
不受限制的视野也让曾国祥加深了对每一个人物的理解,「作为导演,你必须得对每一个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有同理心,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你都要从他的角度去想事情,这样你才能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
同理心给曾国祥带来了最准确、最细腻的表达。曾国祥从写剧本之初就为结局设置了高难度的反转,以交换人生的概念,让影片形成了三个结局。在两个主角交换人生背后,曾国祥对这个概念执着的真正意图在于,他认为这是一代人在探寻自我过程中有过的共同经验:每个人都有两个灵魂,它们在个体成长中交相辉映,彼此成就。
「他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一直在去观察这个细节,他希望去了解人性是什么样,人在什么处境里面,他们会做出什么反应……我觉得导演应该是一个有很多问题、很想找到答案的一个人。每一部戏都在寻找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监制许月珍曾对《人物》说。
《七月与安生》上映后,很多观众惊讶于,曾国祥初次进军内地市场,却带来了与很多商业片截然不同的细腻和准确,独特的影片气质吸引了广大观众。这部电影获得31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还拿到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图源电影《七月与安生》
随后,曾国祥关注到了校园霸凌,把自己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和理解呈现在了《少年的你》中。影片上映后,观众们最惊讶于曾国祥对现实的还原度。著名影评人梅雪风在一篇文章中称:「这部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此,它拍出了那种环境的密不透风,拍出了一个微小的个体试图掌控自己命运疯狂却又单薄的努力——它们是影片中无数次出现的那些高考的大标语,是四面合围的看不到出口的教学楼,是满满当当行走在街道上看不清面孔的学生,是陈念迷宫一样的住宅楼中间那狭小的出口,是陈念的背影行走在充满着刺耳汽车噪音的隧道里,是陈念每次放学都会走下的那条台阶,是浅焦镜头下陈念那张如小鹿般假装镇定却又极易受到惊吓的脸部特写。」
事实上,影片中出现的很多元素,以及主人公陈念的成长过程都是曾国祥未曾经历过的。如何突破这种文化冲突和陌生,是曾国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花费了很多精力去了解内地学生,看了很多书籍、纪录片,以及通过聊天访谈来形成对校园霸凌的认知。
高考对曾国祥而言也异常陌生,为此,他做了很多准备。电影在当年7月开机,6月,曾国祥就带着团队去重庆的高考现场抓拍。曾国祥让自己和学生的时间同步,从早上8点待到下午5点,不拍的时候就在一旁观察。
最终,曾国祥克服了两地之间文化上的差异,于细微处取胜。曾国祥觉得,电影始终是关于人的表达艺术:「里面的矛盾冲突在任何的地域、任何的年代、任何的文化背最下都会发生。归根到人的本性上,我希望大家可以多一点儿反思,往正确的方向去走。」
某种程度上,差异意味着可能性。曾国祥正是始终保持着开放、学习的态度,坦然迎接各种可能性,在这种差异中得到了成长。
如今回望自己过往的导演作品,虽然几部影片展现的人物关系、镜头方式都不一样,但曾国祥热衷于追求这样的差异。
有不同,才是真创作。这与设计师男装品牌速写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个创立于2005年的男装品牌,一直坚持通过艺术与设计,追求新的视点,不断发现和尝试,探索寻常表象下隐藏着的多元与可能性,追求差异所带来的趣味与变化,以此为追求穿衣乐趣的男性设计出兼具优雅与玩味的服饰与穿搭,给他们带来愉悦的穿着乐趣,提供新的时尚与生活视角。
跻身导演行列超过十年,曾国祥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仍然是观众对自己的作品保有讨论的热情。他们用不同视角来解读他的作品,借用不同维度的准则来观察人物的转变,当然,也可以给出不同的评价。
生活的可能性
最近几年,曾国祥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每年能拍一部作品出来。
「一直拍到我走不动为止,我每年能拍一部,能打动观众,我就已经很开心了。」曾国祥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坦陈。
为了这样的梦想,曾国祥一度过着一种「断六亲」的生活。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从健身开始,然后到片场,忙活一整天,周而复始。「家人、朋友、老婆都是搁在一边。」曾国祥笑着说。
曾国祥笑着形容,做导演是一个考验EQ的工作,讲究沟通的艺术。这也让他始终在精进自我表达的能力,一方面要和各个部门有所沟通,一方面要学会怎么把一个角色理解透彻,并讲述出来。
剧组运转起来,时常会有突发事件:演员拉肚子,道具不过关,甚至天气都可能影响剧组的拍摄日程。曾国祥成为导演后,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应对方法,他很少慌张,因为自己是掌舵人,不能慌。很多演员在采访中都提到,自己从没见过曾国祥发脾气,他总是用一种很幽默、坦然的态度来应对剧组里的小插曲,这让他们在演戏过程中感到安心。
紧凑的导演工作之外,滑雪是曾国祥最热衷的事情。小时候,他生活在加拿大,那里的滑雪场雪量充沛蓬松,拥有很多知名雪场,他从小就已经体会过滑雪带来的单纯快乐,甚至曾经设想过,未来可以滑雪为生。
成为导演后,滑雪仍然是曾国祥生活中最宝贵的气口,一到冬天,他不是在片场,就是在雪场。站在自然的山顶,眼前是一片空旷、亮眼的雪地,从高处滑下,俯身间,他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和雪板掠过雪地的声音。而且,每一个雪场的环境都不相同,都能给曾国祥带来最新鲜的体验。
在雪场,曾国祥从不坐缆车,而是喜欢自己一个人从山脚下一点点走到山顶。「什么都不用想,就跟大自然,跟山和雪互动,就让你很放松。」曾国祥说,每完成一条雪道的滑行,自己就觉得赚到了,内心是满足的。
滑雪的过程让曾国祥觉得放松、轻盈,他也因此有了新的人生洞察,看到了电影以外的精彩,还有生活的趣味和可能性——生活本来就不应该有一种样子。置身雪地,他不再是导演、不再是需要忙着思考和统筹的人,只是一个单纯享受滑行的人。在雪地中,褪去日常的装束,换上另外一身羽绒装备,以完全不同的样子,自在穿梭,为自己松绑——人生本就不同,也充满可能性,从来没有绝对所谓的正确选择,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各自的可能性中,自在前行。
日常,曾国祥会放下导演的身份,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电影,他仍然会被电影的细腻和准确的表达打动。
《坠落的审判》是他最近最欣赏的一部电影。电影本身并不复杂,但人类情感世界中最复杂、纠缠,最难以拆解和定义的亲密关系就这样以法律之名被拿到公共视域进行咀嚼和审判。影片中不乏精彩的法庭对峙,但曾国祥最喜欢的,是女主角和丈夫在家中争吵的几个场景。这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生活,两个人把所有内心想法摊在桌面上,让曾国祥看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也看到电影表达更多的可能性。
生活里,曾国祥的习惯是把脑子里闪过的念头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也会把看到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时间久了,也积攒了很多可用的素材。在他看来,创作源于生活,源于充满可能性的日常。
确实,没有一个创作者可以牺牲日常。
为可能性而活
回望过去,曾国祥始终保持着很清醒的认知:「做电影的人,无论你是演员还是导演,都不可能马上拍到或者演到你最想要的那一部电影。」他能做的,只有全身心做好吃苦的准备,保持务实,主动行走在创作的路上,稳扎稳打。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独一无二,他迈出的每一步都在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的思考。
多年来,曾国祥的习惯是,多管齐下,很多的工作都是同时进行的——有很多电影在孵化中,每一部进展的程度都不一样。有的开始拍摄了,有的在编写故事,有的还在想象和设计中。忙在其中,他自得其乐,「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一定要讲求个顺序的」。
电影市场正在发生变化,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用各种方式解读电影、传播电影,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曾国祥想的是,未来,如果自己的作品也需要用到短视频,他不会抗拒,要顺势而为,去拥抱变化、接受更多元的选择。
创造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它代表着创作者用细腻的触角去感知世界的不同,理解和欣赏世界的多元。也如作家许知远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为现实而活,我们为可能性而活,我们为白日梦而活。」
今年,曾国祥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他担任了Netflix 版《三体》前两集的导演,要讲述青年叶文洁的故事。如何解释叶文洁的选择,如何让来自全球的观众理解中国文化,是属于曾国祥的新命题。
属于曾国祥的表达有了新的挑战、新的篇章,当然,也有了新的可能性。在各种差异与探索的夹层里,未来,再向前一步。
一个精彩的世界不能没有多元、自在的人。他们可以天马星空,可以踏实求真,可以包容多元,人生从没有正确的样子,他们的人生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正如曾国祥,他对探索电影世界一直保有好奇心,对题材和形式始终保持开放,在每一个电影工作角色中保持务实,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在不断尝试中,让不同的可能性成为现实,而不是活在业界、影迷乃至刻板印象对他的预期之中。他在逐渐活出自己的样子,活出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无论是设计,还是生活,皆是如此。
视频加载中…
而这,也是速写所一直倡导的:以「幽默,再思考」的态度,不断追求新的视点,发现和尝试寻常之下的多元与可能性,探索差异所带来的趣味与变化。
2024年秋冬,速写推出全新羽绒系列,演绎羽绒的可能性——当我们想起羽绒服,往往有一个固定的刻板印象,而速写的设计师们,通过对版型、面料和细节的思考与探索,给羽绒服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表达不同的个性与态度,让冬日的穿衣,也有不一样的乐趣。羽绒,蛮不一样;正如活出可能性的速写客,也是「MAN」不一样。
不一样,也恰是个体存在于世间的坐标。站在人生的巨流河中,生活滚滚向前,不曾踏入同一条河流,也不放弃行至每一种可能。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麻辣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huii.cc/show/18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