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效、能效、智效,如何重塑保险业增长范式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铁马
· ··
众所周知,去年保险行业整体推动了产品定价机制改革;近日,险企们将再次面临着营销渠道的转型。在市场环境深刻的变化中,保险行业已形成普遍共识:优化业务结构质量的重要性,显著超越了单纯追求规模扩张。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中国平安最新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仍然向市场提交了一份彰显基本面稳健的业绩答卷。特别是在改革和转型的大浪潮中,中国平安仍然能将转型阵痛期转化为结构性优势建立期,这是因为中国平安对转型中“效率命题”的解析,鞭辟入里。
1.
/人效:渠道优化与个人价值的双轮驱动/
作为总资产已经超13万亿的保险巨擘,中国平安仍旧没有放松对持续增长的追求,2025年一季度,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379.0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268.64亿元,同比增长5.0%。
这个阶段,营运利润才是经营的核心,因为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大部分业务为长期业务,营运利润反映的是核心持续造血能力。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在一季度为整体营运利润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对于寿险和健康险来说,最重要的是新业务价值增长,一季度,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成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按标准保费计算的新业务价值率为32.0%,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都说明在拓展新客户和提升产品价值方面,人效变革在催生动力变革。
从代理人渠道来看,平安不断地实现着“质量换数量”,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1.5%,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4.0%;
从银保渠道来看,银行生态在反哺保险业务,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8%。一方面,依托平安银行的零售客户基础,实现“规模-价值”双升,另外中国平安也在持续巩固拓展与国有大行、头部股份行、城商行等合作;
还有平安的创新渠道社区网格模式,对存量客户进行了深挖,一季度社区金融服务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1.3%。目前平安已在93个城市铺设131个网点,组建近2.4万人的"三高"精英队伍。显示出社区网格模式在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方面更贴近用户,这也是保险行业存量时代的机遇和前景。
平安在人效上的提升,说明自2019年开始的寿险改革,成果已经进入全面展现期,即便是在低利率周期内,一样可以稳定地创造出“双增长”。
2.
/能效:战略协同下的价值释放/
人效提升,自然而然驱动了能效的跃迁。对于中国平安这种体量的巨头来说,注重能效不仅仅是节约成本,而是将重心转向更长期的增长上,让组织保持战斗力。
在预定利率下调的大背景下,中国平安的许多产品已经率先实现了从“理财替代”到“服务嵌入”。
从集团“一盘棋”的角度来看,健康、医疗、养老不再是人生规划的“可选项”,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必答题”。所以中国平安也在推进“保险+医疗”“保险+养老”等模式与集团综合金融业务深度融合。
例如平安寿险不久前推出了“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用保险产品作为核心,整合平安集团内外部优质资源,精准匹配了客户有需求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满足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多样化需求,为客户送去“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体验。
这是通过产品形态迭代应对市场变化的缩影,更是推动着代理人从“销售顾问”到“康养顾问”转型的重要节点。
此外,中国平安全集团的综合金融业务也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共振。
截至一季度末,平安整个集团的个人客户数近2.45亿,较年初增长1.0%;客均持有合同2.93个,较年初增长0.3%;其中持有集团内4个及以上合同的客户留存率达98.0%。
对于平安来说,集团内的多入口引流,可以构建起“流量漏斗”,渗透集团综合金融服务,更是将保险从“风险对冲工具”升级为“生活服务入口”,在集团内实现获客、黏客、用户二次转化与复购。在集团优势下,一季度,平安新增客户864万,同比增长20.0%;个人客户主要产品的渗透率也持续提升,如一季度末,人身保障产品渗透率达45.8%,较年初增长0.9个百分点;财产保障产品渗透率达30.7%、较年初增长0.1个百分点。
与综合金融同步推进的,还有医疗养老战略。
现在,“医疗养老”已经逐渐渗透进了客户的心智,平安“医疗养老生态圈”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截至一季度末,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超19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高品质康养社区项目已布局5个城市。
当前,平安的医疗养老相关付费企业客户超4.2万家,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超385亿元。特别是,平安近2.45亿的个人客户中,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客均合同数约3.37个、客均资产规模达6.12万元,分别为不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个人客户的1.6倍、4.0倍,更是说明平安的医疗养老生态圈既创造了独立的直接价值,也创造了巨大的间接价值,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赋能金融主业。
在综合金融领域,平安通过生态协同实现能效提升,在医养新蓝海中,平安通过用户基础“撬动”长期机遇,这正是其驾驭市场周期律动的底层密码。
3.
/智效:科技重构客户价值锚点/
很多人分析保险行业的时候,还在将行业视为“人力密集型”或“资本驱动型”赛道,却忽视了科技投入对行业底层逻辑的重塑。实际上,科技已成为推动险企突破增长瓶颈、重构成本曲线的关键变量。甚至有“毒舌”的网友说,在保险行业如果忽略科技变量的分析,如同用马车的逻辑解读高铁——看似在讨论同一行业,实则已置身不同维度。
有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平安——是金融企业中最懂科技的,科技企业中最懂金融的。
一季度,在风控和流程上,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4.5亿次,覆盖80%的客服总量,有效降低人工坐席成本;通过智能核保、智能理赔、智能续期实现93%的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寿险保单闪赔占比达56%,寿险保单复效提升12%;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34.2亿元,同比增长14.0%,持续提升风控水平。
在业务上,平安正在积极推动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在业务核心流程中的应用平安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51.38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保险服务收入811.53亿元,同比增长0.7%;整体综合成本率96.6%,同比优化3.0个百分点。
在场景中,医疗领域AI辅助诊疗系统已覆盖2000种疾病,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为医疗服务的精准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截至今年一季度,平安累计获得人工智能国内外竞赛冠军45项,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5435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现在,平安还沉淀出了沉淀海量数据,持续深化金融和医养领域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建设,积累超3.2万亿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带标注的语音语料,超75亿图片语料,语音、语言、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都在领域内达到领先水平。
不难看出,科技已经可以深入覆盖中国平安的每一条业务肌理,变革业务模式,优化客户流程体验,成为了科技创新与金融价值的“融合范本”。
4.
行业深刻调整、政策持续驱动、老龄化加剧以及客户需求升级的多重背景下,提质增效都是险企转型的关键。
回看中国平安的一季度,通过重构释放个体的产能,打破了“增员即增长”的路径依赖;以生态协同挖掘了业务能效,让存量资源实现了复利效应;AI基建则重构成本曲线和更高效的大脑。
这三点齐发力,推动着转型红利的落地,也共同转动起了险企从“销售红利”到“管理红利+科技红利”的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