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杭州,被蚂蚁遮蔽的大象

访客 2024-11-30 15:01:23 29525
杭州,被蚂蚁遮蔽的大象摘要: 杭州这两年口号略有微调:从“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变为了“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如何理解“重塑”?在我的理解中,一座只...

杭州这两年口号略有微调:从“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变为了“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州,被蚂蚁遮蔽的大象

如何理解“重塑”?

在我的理解中,一座只有消费互联网独大的数字经济之城必然是瘸的。重塑意味着在其已有的数字技术、数字平台基础上,“重新打造”一座消费、工业、农业全面数实融合的城市。

杭州是被蚂蚁遮蔽的大象,是一座被互联网光芒所掩盖的工业重镇。

工业一直是杭州发展的基石——

●杭州上世纪80年代工业产值就跻身全国前十;

●截至2024年9月,杭州有228家A股上市公司,近三分之二为制造业企业;

●2023年1-11月,杭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

但对于杭州,谈及其昨日,称“重视互联网、产业结构太软”。谈及其未来,认为其“竞争力将重回工业”——都是有失偏颇的。

过去十多年里,杭州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蚂蚁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等数条产业由时代成就,跃上过更高的风口。杭州的未来,则在于闯出一条和已有的数字优势结合的新路:

数实融合的产业革新和探索出新型工业化的“杭州方案”。

基于此,《星船知造》下文围绕两点展开:

1,中国互联网企业崛起于杭城,是一座工业城市多年苦觅“弯道超车”结出的果实。它注定为杭州带来一段阶段性高光——但光芒能持续多久,要看今天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融入实体制造,推动各产业高端转型的真实成色。

今天的阿里也既有淘宝天猫、本地生活等消费互联网业务,又有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国之重器阿里云。

2,新型工业化时代,杭州如何对接好“数字人才家底”、“工业家底”和“互联网家底”,如何补上智造产业集群短板。杭州的两条隐藏优势线是什么?

西子湖畔,工业重镇的艰难求索

在互联网过于耀眼的光环下,人们很少注意到,杭州在工业化道路上延续至今的艰难求索。

它由杭州的城市特点决定。

杭州有西湖,曾是京杭运河的南部端点都会,是中国少有的富庶千年之地。但改开后的杭州不同于“北上广深”在中国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位置——北京的首都地位、广州和深圳的改革开放前沿地位,杭州更多要依靠自身“找方向”——

●坐拥西湖和千年古韵,不如就定位旅游文化城市?但做“上海后花园”总归是不甘心的;

●坐拥杭钢、杭玻等一堆“杭字辈”,那就坚定工业兴市。但“杭字辈”普遍高能耗重污染,腾笼换鸟不过是时间问题。

杭州的城市定位横看成岭侧成峰,但与其说它定位摇摆,方向迷茫,不如说杭州手里的牌不少,但每一张都不够大,因此一直走的是“群戏”路线:文旅、制造、服务业等多个产业一把抓。

这一过程中,杭州还有一个特点:相比北上等城市,杭州央企的产业投资要少得多。但杭州的民营企业环境早已在漫长的市民经济历史中形成:

重工有自杭州乡下农机厂蜕变而来的民营企业万向集团。鲁冠球敢闯敢干,早在上世纪7、80年代就判断国家要大力发展汽车业,专攻汽车底部的零件万向节。

轻工有小学教工宗庆后90年代初收购杭州罐头厂,民营企业娃哈哈一飞冲天。

“小鱼吃大鱼”的故事在杭州数个产业上演。邓小平把这些沿海乡镇企业的涌现称作是改革开放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收获”——杭州在这些“意外收获”的叠加下壮大。(这一特点持续至今:2022年,杭州有41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字连续20年位列全国第一。在这个城市,平均每天有602个经营主体破土而出。)

这意味着,在杭州,民企环境与商业内生力量更能改变潮水的方向。

杭州城东南形盛,自古繁华,一直寻觅着下一个“意外收获”的出现。

西湖水肥如绸缎,美了千年。波纹一圈圈荡开,眨眼就到了新世纪。

图片来源:pixabay 西湖美景

本世纪初,马云把阿里巴巴总部从上海淮海路又搬回了杭州,然后是那句广为人知的“北京喜欢国企,上海外企遍地开花,只有在杭州,阿里巴巴才是独生子”。言论背后,有人看到了杭州制造总是“差一口气”的尴尬事实。

杭州虽为工业重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制造优势放在整个长三角区域是不够突出的:

一是不够大。

一直到90年代,杭州制造业产业结构仍基于中小民营企业。

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来到杭州,据说留下一句“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刺痛所有杭州人的心。之后杭州发力工业,到了1990年,十大工业区逐渐浮现:拱宸桥轻工业区(纺织)、半山重工业区、北大桥化工区、祥符小河轻化工区、江干轻工业区(食品)、古荡留下轻工业区(电子)、闲林采矿区,还有萧山、余杭和富阳三大储备工业区。

但其中重工企业的核心设备和工艺多依赖技术转移,且重污染高能耗早晚腾空换鸟。“杭州制造”更集中于纺织等附加值相对更低的产业。2000年之前杭州是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轻工为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

1985至2015年杭州市工业内部结构演变特征。图源:《全球城市区域与地方发展:从长三角到杭州都市区》

二是地理位置平平无奇。

杭州曾是京杭运河的南部端点城市,也因此富庶千年。但随着高铁基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杭州的经济枢纽地位不再。浙江的出口加工区集中于宁波和温州,杭州的港口资源也远不如这两者。

三是产业不新。

新兴制造业上,本世纪初长三角汽车工业上海一支独大;杭州也有发展汽车制造的想法,但无论是从汽车零部件起家的万向集团,还是杭州多家汽车制造产业链上企业都没什么发展整车制造的机会。电子产业,毗邻上海的苏州也远胜杭州。

综合自2010上海、江苏、浙江统计年鉴、2010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统计年鉴;《全球城市区域与地方发展:从长三角到杭州都市区》

上图可以看到,一直到2010年,新兴制造业上:汽车产业上海一骑绝尘。电子产业、电气产业上海、苏州领先。在长三角,杭州在新兴产业上比不过同为二级城市的苏州。

《星船知造》又找了下2010到2016年长三角核心城市的GDP比重:

图源:《全球城市区域与地方发展:从长三角到杭州都市区》

如图,杭州在远追不上沪、超不过苏的情况下,还被无锡紧紧咬住,更要被南京赶超。

这种情况下,寻觅、扶持新产业让城市竞争力弯道超车,几乎成为一个有为的重商主义政府的必然动作。

图片来源:pixabay 杭州城市建筑群

2000年,杭州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首次将视线投向钱塘江。到了第五轮总规中,规划了江东工业区,也就是现在的大江东:

旧的城市格局开始松动。一个以钱塘江为轴心,以快速路网为支撑,跨江、沿江、组团式发展的大杭州呼之欲出。

实际上,至此开始,随着杭州进入扩张期(大量滩涂被填平——钱江南岸设立了滨江区、北岸设立了钱塘区),杭州的大气运来了——

多年苦苦寻觅的“弯道超车”一下子来了俩——一软、一硬:

滨江区的阿里巴巴于1999年成立。

两年后海康威视成立。

钱塘区的吉利又于2008年从福特手中接过沃尔沃。吉利的逆袭是中国制造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侧写。

●2012年,长安福特投资7.6亿美元建厂,成为入驻钱塘的第一家汽车品牌。这之后,林肯、广汽、吉利、麦格纳、李尔等7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先后落地。钱塘成为汽车的热土。

但明明是软硬两条腿同时生长的杭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杭州的镁光灯却几乎全部打在了互联网企业上。

一方面是行业特性使然,互联网企业热情高调、重视营销;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成长周期和回报周期也相对缓慢。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杭州工业增速下降。杭州把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信息产业上。

2009年,杭州被称为“电商之都”。

2014年,杭州获评“中国软件名城”。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十多年里,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数条产业由时代成就,同时也依靠杭州顶层设计的协作、扶持跃上过更高的风口。

它还伴随着一个“杭州式的产业集聚”——

一般来说,工业城市的发展思路是主力产业起来后带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和服务业,比如一家用工几万人的制造业工厂,除了能解决用工就业,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也会一起出现。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还会在此间开出饭店、超市等,拉动服务业。

在杭州,服务业同样起飞。但其特色是——

1,聚光灯多打在新晋的网红和高薪的码农身上。比如2020年蚂蚁金服冲击上市,有媒体描写,“周围星级酒店每天客满,保时捷销售忙的连饭都吃不上”。

2,即使工作和西溪及滨江毫不沾边,你所享受的服务业也很可能仍然在阿里的版图之中——盒马的消费升级、大润发的阿里新零售或者饿了么和淘宝买菜领惊喜红包。

阿里巴巴员工数量从2014年的小几万人扩大到20多万人,商业半径从电商扩展至新零售和本地服务。

图片来源:Pixabay

更多的热钱、媒体的镁光灯和无数溢美之词涌向杭州。它伴随杭州起飞的房价和城市的西进东扩——阿里的西迁带动城西的发展,原属于远郊,颇有青山野趣的未来科技城区域黄金楼盘单价一度冲上8万。

所有的乐观来自一种信心:互联网是这座城市的永动机。可以永远做功。

一些声音被忽略了。如果第二产业“掉队”,这样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是否有隐患?这样的“数字第一城”,到底有没有实力在周期中扛住时代潮汐的波动?

钱塘潮涌,数字之城的掉队与重塑

杭州这两年口号略有微调:从“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变为了“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为什么是“重塑”?如何理解“重塑”?

一座只有消费互联网独大的数字经济之城必然是瘸的。重塑意味着在其已有的数字技术、数字平台基础上,“重新打造”一座消费、工业、农业全面数实融合的城市。

图片来源:Pixabay

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这次会议之后,杭州将发展信息经济改称为“发展数字经济”。

无论名字叫什么,信息经济也好,数字经济也好,大模型、人工智能也好,《星船知造》的观点始终是:中国人工智能等产业独有的发展优势在于强大的工业实力和全面的工业场景。这一点在此前数篇稿件中有展开,不赘述。

因此杭州“数字经济”要长远发展起来,有一个前提:

工业仍然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是新型工业的一部分。

缺乏有力的第二产业支撑,不仅是未来城市瘸了一条腿,也意味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都瘸了一条腿。如同无源之水。

软硬是杭州的一体两面。同生共长,不可分割。

但过去十多年里,与声望如日中天的互联网企业代表相比,本应成为主角的杭州制造业多少有点力不从心。

2013-2018年,杭州工业投资共5263亿元,比宁波、绍兴和嘉兴分别少了2740亿元,1972亿元,1012亿元。

其中,2013年杭州工业投资910亿元,2017年减少到861亿元。

2011至2018年,杭州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从130家减至120家;中型企业数量从809家减至617家。

2019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从2012年的10.9%下滑至5.1%,远比不上数字经济15.1%的增速。且其数字经济主要集中于阿里系、浙商系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群体。

2020年,业务如日中天的蚂蚁集团,估值超3000亿美元。

没有人会否认杭州“电商之城”、“直播经济”璀璨的数字成果,它带来了码农和网红两大新贵群体,也让从未被正儿八经写进杭州城市规划的富春江进入城西崛起的叙事。

但与此同时,杭州实体产业的产业数字化却并没有太多故事可讲。杭州制造一定程度上开始产业空心化。

同时期,苏州、合肥等市已经在高端制造产业崛起。

合肥市政府自2015年左右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形成了生产、供应链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苏州则逐步形成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规模超万亿的产业,筑起苏州工业的实力底盘。2020年,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就实现产值871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0%。

2021年,中国头部10家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蒸发5.8万亿。其中阿里巴巴年内跌幅达48.88%,市值蒸发金额达1.92万亿,蒸发金额在互联网公司中位列第一。

2022年, 杭州GDP增速1.5%,在浙江省各市中增速最低。

图片来源:pixabay

从数据和大动作上看,杭州工业奋力直追也在2021年。

2021年杭州设立杭州市钱塘区——钱塘新区从功能区上升为行政区。

《星船知造》此前《杭州,城市生长60年》写过:

“从滩涂上建立起的钱塘区就和从萧山区拆分出的滨江区遥遥相对——是全村的工业希望。钱塘江畔大量消失的滩涂变成持续增长的工业生产数字——

杭州超八成的汽车在钱塘区生产、组装。顺江水流向世界。”

2021年,原本只是经济概念而非行政概念的“钱塘新区”一跃成为独立行政区,其背后是杭州对于“制造业”的决心和野望:

新型工业化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智能化产业集群的竞争。

相比合肥等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城市,杭州急需补上智造产业集群短板——将钱塘打造为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而当部分产业的退潮使得杭州写字楼租赁需求收缩,但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涨潮推动着总体需求增长。钱江新城写字楼录得空置率“连续五个季度下降”。

从杭州当下的产业布局来看,目前钱塘区涵盖半导体、生命健康、智能汽车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钱塘汽车产量占到杭州的80%以上,生物医药产业营收比重占到杭州的近一半。

图片来源:pixabay

2021年杭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7.3%,创近10年最好水平。

2023年1-11月,杭州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从2021年到2023年11月,杭州工业投资增速连续35个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誓要稳住工业基本盘。

但目前杭州押注的几大未来高新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尚未完全进入收获期:

如上文提到的苏州工业底盘中——

● 生物医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位居中国前列,世界医药企业前20强中有6家,医疗器械50强中有21家已在苏州布局。2023年产业规模达2300亿。

截至2023年,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为1010.94亿元 。

●新能源:新能源。苏州该产业规模2023年超过7000亿元,拥有阿特斯、协鑫、固德威、迈为等龙头企业。

●新材料:苏州自2006年起开始布局纳米技术应用,苏州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杭州目前布局的数个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和苏州已有先发优势的数个产业重合。必须拿出更多技术储备、协同好已有的数字产业优势,在高端制造上和上海、苏州、无锡等城市同台竞技。

低空翱翔,未来产业上的隐藏机遇

《星船知造》此前分别从产业链长短板和适航潜力写作过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超级种子eVTOL的长短板》《中国eVTOL的西行漫记》

现在,这场中国下一个万亿级产业变革的第一只靴子已经落地。

图片来源 :unsplash

11月18日,2024国际电动航空论坛传来消息:中央空管委将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六个城市开展eVTOL试点。

我们发现——1,空域是战略资源,同时所有出行变革都伴随新一轮的基建浪潮。各地eVTOL的前期发展非常依赖顶层设计,必须在全国都形成协作、合力。此次六个试点对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已覆盖。2,六个城市有一个共同点:软硬兼备。

成渝双城有大数据及软件开发优势,重庆更有31个制造业大类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年上半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9.1万辆,增速全国第一,形成了完整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深圳有无人机制造、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产业优势。

合肥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高端先进材料等领域有丰富储备,更有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优势。

苏州在航空航天产业、无人机、发动机和通用航空运营服务等领域拥有相关企业300余家。

杭州目前也已发布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

●支持低空经济企业落户。

●培育低空“链主”企业。对符合培育壮大链主企业相关规定的,按照杭州市智能物联产业现行有关政策规定予以最高5%的支持,单个企业最高奖励2亿元。

●鼓励扩大有效投资。

●支持重点企业发展。

●鼓励关键技术攻关。

●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支持科研成果落地。

●支持产品推广应用等多条具体措施。

和其他几大工业大市相比,今天的杭州依然保有两条隐藏的优势线——杭州的互联网头部企业某种程度上让城市具备了“内部创新”、“内部风投”的优势。

杭州出台了《杭州市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正全力以赴发展五大产业生态圈: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

这些产业的特点是:1,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2,资金需求高。而杭州从阿里巴巴到蚂蚁集团,某种程度上补上了“资本”和“人才”的内部来源。

图片来源:unsplash

先看内部创新。

相比于被规划出来的城东建设,杭州城西崛起几乎是市场作用的结果——阿里的西迁带动了城西的发展。随着其员工“就近再创业”——

●阿里巴巴周边生长出了新一批数字企业——独角兽、腰部公司、初创企业形成“环阿里产业生态圈”。

●类似的人才集聚也发生在海康、大华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周围。

●杭州互联网、数字人才净流入率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目前杭州正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两廊共进,目的就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

在已经形成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中,杭州目前以“视觉智能、高端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集群为重点;

在具有初步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高端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

在未来可能形成优势的产业中,以“智能机器人、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未来网络、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为重点布局。

图片来源:unsplash

实际上,任何一个巨大的复合体都是无法被贴上标签的,自去年阿里巴巴启动“1+6+N”组织变革后,其既有淘宝天猫、本地生活等消费互联网主营业务,也有新型工业化时代的国之重器阿里云。

阿里巴巴本月发布2025财年二季度(自然年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其中显示:

该季度其营收为2365.03亿元、同比增长5%,经营利润为352.46亿元、同比增长5%。

其中,该季度阿里方面来自淘天集团的营收为989.94亿元、同比增长1%。

该季度来自云智能集团的营收为296.10亿元、同比增长7%。至此,云智能集团单季度实现连续四季度营收增速上涨。截至2024年9月30日,云智能集团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AI相关产品的采用量在提升。

以阿里云为代表的杭州人工智能产业位于全国第一梯队——阿里云关系型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阿里云“全模态全尺寸的通义开源大模型”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由阿里云、中控、之江实验室合建的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服务包括首钢集团、老板电器等在内的约10万家工业企业。

图片来源:unsplash

再看“风投”。

近三年阿里巴巴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包括地平线机器人、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企业星动纪元、足式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研发企业逐际动力、三维建模系统研发商中测智绘、瀚博半导体、晶米科技等。

2023年,阿里巴巴重点投资了Lazada、申通快递、智谱AI及百川智能。AI领域:当前市场上最受瞩目的5家AI大模型创业公司——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智谱AI、零一万物——阿里均参与了投资。部分投资以算力形式支付(要求被投企业使用阿里云的算力)。

蚂蚁集团近年投资领域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医疗、金融等多个行业。

天眼查显示,10月28日,中海储能发生工商变更,蚂蚁集团旗下上海云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为新增股东之一,持股8%左右。中海储能主要从事容量型规模化储能技术开发、储能设备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为铁铬液流电池。

在杭州,数字经济的主力之一是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发展出阿里系、海康系等独角兽及腰部企业。让杭州的数字企业呈现一定集聚特点:

●数字安防和智能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区);

●通信、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杭州主城西北区块。浙大紫金港、杭州北部软件园的周边也形成次级集聚区。

目前杭州“内生优势”还未完全显山露水的原因在于:相比于杭州消费互联网的狂飙突进,杭州数字经济的“两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仍在融合中。

它需要顶层的配套规划、政策助力、能更好协同的产业平台——让阿里巴巴等企业发挥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优势。让数字科技和硬核产业更好地对接、让需求、人才与资金更好地对接。

尾声

杭州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山水河溪与城市日常生活的紧密度远超他处。

江河湖泊构成了杭州的诗意。制造业、互联网、高新科技等多条产业则如同江河湖泊的大小分支——曾经各自奔涌,但终究会汇入新时代的数智化海域。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实体制造,再老土的厂房中同样孕育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土壤。中国AI、数字经济的优势一定在具体的产业场景。

用发展的眼光看向中国互联网企业,并不是把名字改为“科技企业”就真的能成为科技企业,而是依靠资金、人才优势真正专注技术、服务和长期价值投资,不然股价腰斩也不过是均值回归。

今天互联网的先发优势正给杭州高端先进制造业带来加持。阿里系们丰沛的数字经济资源正被加速盘活。

期待杭州的下一个“意外收获”,诞生伟大的企业。

主要参考资料:

[1] 杭州市政协建言“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长成林 未来产业快生根. 人民政协报

[2] 杭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杭州市财政局杭州市交通运输局

[3] 马云:阿里巴巴要做“独生子”.新华网

[4] 苏州市着力构筑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国工业新闻网

[5] 杭州工业投资提速扩量.杭州日报

[6] 武前波:《全球城市区域与地方发展:从长三角到杭州都市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

[7]杭州“打好经济翻身仗”,是依靠数字经济还是补制造业短板?-腾讯新闻 中国经济周刊

[8]杭州数字经济产业空间演变及其影响机制 . 武前波,万为胜,洪 明

[9]苏州市统计局

[10] 杭州市统计局

[11] 新质生产力成就“杭州工业第一区”.中国发展网

本文基于访谈及公开资料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阅读
分享